老乡鸡也开咖啡馆了?知名品牌跨界开店背后有何深意?

Comments · 14 Views

知名品牌跨界开店已成为当下商业领域的一股新潮流。从老乡鸡的鸡汤咖啡馆到绝味鸭脖的小酒馆,从同仁堂的养生奶茶店到 […]

  知名品牌跨界开店已成为当下商业领域的一股新潮流。从老乡鸡的鸡汤咖啡馆到绝味鸭脖的小酒馆,从同仁堂的养生奶茶店到ZARA的意式咖啡店,各行业领军品牌纷纷涉足陌生领域,试图在新的消费场景中寻找增长机遇。这些看似不按常理出牌的商业动作,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用户增长逻辑与经营智慧?让我们一同探寻这股跨界风潮背后的深意。

  

  我有周末晨跑的习惯,上个月去南京玄武湖跑步,从岗子村地铁口出来时,被一个蛋壳形状的快闪店吸引了目光。绕到正面才发现,原来是老乡鸡开出的 “老乡鸡鸡汤咖啡馆”。不过这只是一家快闪店,意味着目前仅是短期营业,至于未来能否长期存在,还未可知。

  

  其实不止老乡鸡玩起了跨界开咖啡厅,绝味鸭脖也早就试水了小酒馆。你是不是也发现,身边越来越多品牌都加入了跨界开店的阵营?就连自带正统气息的邮局,都悄悄做起了副业,在玄武湖火车站广场开了一间咖啡馆变身成了能喝咖啡的文艺空间。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传统的百年老店也玩起了新花样,同仁堂开出了知嘛健康奶茶店、吴裕泰跨界开了家烘焙咖啡馆等等。

  品牌跨界开店早已不是新鲜事,我做了个统计表格,从 “主营”“品牌名称”“跨界开店情况” 及 “跨界开店名称” 四个维度出发,进行了系统梳理,具体内容如下:

  

  

  

  那么,品牌为什么要选择跨界开店?抛开资本市场的讲故事包装,单从用户经营管理的角度来说,核心逻辑是打出 “品牌信任 + 资源复用 + 场景延伸” 的组合拳,深耕用户运营:通过搭建多元场景触达用户,形成拉新与留客的完整闭环,最终以较低成本激活用户价值、扩大营收规模,让跨界经营成为企业突破增长瓶颈、重塑品牌形象的关键手段。

  接下来,我将从用户增长的视角出发,从以下几个维度为大家展开拆解分析:

1. 降低获客成本,快速触达新用户

  品牌自带流量:知名品牌已积累庞大的用户群体和较高的知名度,跨界开店时,原有消费者会因品牌信任尝试新业务,无需为 “从零开始建立认知” 投入巨额营销费用。例如,吴裕泰的茶客可能自然成为其烘焙店的顾客,同仁堂的老顾客会对其养生饮品产生好奇。

  吸引跨界受众:新业务能触达原本不关注母品牌的用户。比如,ZARA 的咖啡店可能吸引单纯想喝咖啡的路人,这些人可能因此走进 ZARA 服饰区,实现用户转化。

  

  

2. 丰富品牌形象,增强用户粘性

  打破刻板印象:跨界能让品牌从单一标签中跳脱,展现更多元的气质。例如,同仁堂从 “传统药铺” 变为 “年轻化养生品牌”,通过饮品店拉近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老乡鸡从 “快餐品牌” 延伸到 “鸡汤咖啡馆”,传递 “健康、多元” 的形象。增加用户互动场景:用户在跨界门店的消费体验(如在 LV 会馆用餐、在吴裕泰买茶冰淇淋)会成为新的品牌记忆点,甚至引发社交分享(如拍照发朋友圈),强化与用户的情感连接,提升复购率。

3. 利用现有资源,降低运营风险

  供应链复用:部分品牌可共享供应链资源,降低成本。例如,乳业品牌(如三元、新希望)开鲜奶吧时,能直接利用自身的奶源供应链;吴裕泰做茶味烘焙,可依托茶叶供应链研发原料。

  渠道与管理经验复用:成熟品牌在选址、门店管理、员工培训等方面有成熟体系,跨界开店时可直接套用,减少试错成本。

4.开辟新增长点,提升营收潜力

  挖掘用户消费潜力:同一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可被品牌满足,实现 “一客多收”。例如,消费者在超意兴吃快餐时,可能顺手买一杯咖啡;在 Prada 购物后,可能留在其餐厅用餐。

  抵御单一业务风险:若母业务受市场波动影响(如餐饮遇淡季、服饰遇库存压力),跨界业务可成为营收补充。例如,老乡鸡通过 “茶咖” 业务,在快餐之外增加了休闲消费场景的收入。

5.制造话题性,提升品牌曝光

  引发市场关注:知名品牌跨界本身就具有新闻性,容易成为媒体和消费者讨论的焦点。例如,“同仁堂卖奶茶”“久久鸭开小酒馆” 等案例曾多次登上热搜,免费获得大量曝光,甚至带动母品牌的关注度回升。

  强化品牌年轻化与潮流感:跨界到咖啡、酒馆、烘焙等当下流行的消费领域,能向市场传递品牌 “与时俱进” 的信号,吸引年轻群体关注。例如,中药品牌通过饮品店贴近 Z 世代的养生需求,奢侈品通过咖啡店打破 “高冷” 形象。

  

  本质上看,品牌跨界开店不是简单的 “业务叠加”,而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与自身资源的创造性重组。它既是品牌应对市场变化的主动求变,也是消费升级背景下,用户对 “场景化、个性化、情感化” 需求的必然结果。

  不过,我想在此泼一盆冷水:在中国企业跨界经营的案例中,失败的多,成功的少,我就不点名了,相信大家每个人都可以列出一长串失败案例出来。根本原因就是国内不少企业更多是吃到了时代的红利,但在管理和经营上都有很多问题。

  另外不同业态之间的经营差异其实非常大,从组织、效率、流程、基因等等,这不是单靠砸钱就能解决的问题……最后做个总结吧,企业在跨界经营时,只有踏踏实实做好用户服务,而不是为了迎合资本市场去编造故事,用实实在在的成绩说话,才能真正达成目标。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闯爷】,微信公众号:【闯爷用户增长实战笔记】,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