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休学退学?可能是父亲惹的祸

نظرات · 23 بازدیدها

最近,连着接了几个中学生咨询,都是因为抑郁、焦虑不能正常上学了,一进教室就肚子疼、头疼、呕吐、拉肚子,一到家里就好好的,

  最近,连着接了几个中学生咨询,都是因为抑郁、焦虑不能正常上学了,一进教室就肚子疼、头疼、呕吐、拉肚子,一到家里就好好的,什么症儿都没有了。问他们在学校里发生过什么事情?比如被老师打骂,被同学霸凌,或者失恋,和同学闹矛盾等等,回答都是没有。家长也信誓旦旦地说,问过老师和同学了,都说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

  这一类孩子还有两个共性:一是从小乖巧听话,小学时学习成绩优秀。二是父母关系良好,是那种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父亲挣钱养家,母亲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

  这么好的家庭,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问题出在哪里呢?

  问题正出在这种家庭分工上。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共有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婴儿前期,即0-2岁。

  这个阶段是人一生中最无助的时期,必须依赖成年人的照顾才能成活。当孩子饿了尿了困了病了,如果养育者能够给予及时的回应,就会使孩子获得足够的爱抚和照顾,并因此产生基本的依赖情感,即通过对养育者的依赖而产生对整个世界的依赖。这种依赖情感,使婴儿有了自我同一性的感觉,即内部心理的记忆、预感和想象与外部的人和事相协调,认为这个世界是可信的温暖的。反之,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回应,就产生了不依赖的情感,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可信的没有温暖的,所以这一阶段被称为“基本依赖对基本不依赖阶段”。这一阶段,因为母亲更为细腻温柔,母亲是主要影响者。

  第二阶段是婴儿后期,即2-4岁。

  这个阶段是人一生中各种能力迅猛发展的阶段,说话、行走、爬高上低、蹦跳、交谈等,是孩子从自我中心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各种规则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有成功的快乐,也有失败的挫折,不可避免地要体验到害羞和怀疑,因此称之为“自主对害羞与怀疑阶段”。

  这一阶段如果继续以母亲为主要抚养者,母亲多半会对孩子呵护有余、要求不足。如果是父亲,父亲会按照社会要求来控制孩子的行为,培养孩子自律自治行为,促使孩子形成坚强的意志力和与人交往时的规则意识。所以父亲是最重要的影响者。

  第三阶段是幼儿期,即4-7岁。

  这个阶段是孩子生理上的第一个成熟期。生理上的成熟进一步提升了孩子的能力,促使他们发生很多探索行为。如果孩子的行为得到支持,他就会增加自信心,以后会继续做;如果没有得到支持,甚至得到的是阻止、呵斥、责骂,就不能建立自信心,会产生一种罪恶感。因此称之为“创新对罪恶”阶段。

  这一阶段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家庭中所有成员,孩子如果由母亲带领,会受到很多的约束和恐吓,不利于孩子探索和冒险;如果是父亲带领,会得到更多的肯定和鼓励,孩子会发展出更多的创新和进取,从而产生人格中“具有目的性”的品质,即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

  以上三个阶段,母亲的陪伴给予孩子的安全感,父亲的引领是孩子自主意识、意志力、创新精神、自信心的重要来源。如果在这一阶段父亲是严重缺位的,即丧偶式育儿,必将为孩子的心理问题埋下隐患。

  第四阶段是小学期,即7-12岁。

  在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好是小学期,小学阶段主要任务就是训练一个人“通过精力集中和刻苦努力,圆满完成工作并感到愉快”。如果通过勤奋学习,会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如果遭遇挫折,也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因此被称之为“勤奋对自卑”。这个阶段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再是父母家庭,而是学校、老师和同学。

  如果孩子没有解决好前三个阶段的冲突,当面对突然增加的学习任务,会遭遇很多困难,或者被母亲逼着学习,使勤奋走向了极端,成为生活中的全部,他们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表面上受到别人的赞美和羡慕,但学习没有给他们带来愉悦的体验,更多的是痛苦。这一类孩子,即使小学阶段很优秀,但在下一个阶段进入青春期后,会被冲击得七零八落。

  第五阶段是从初中一直到高中,即12-18岁。

  这正是儿童向成人的过渡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空前高涨,他们更重视自己,也更弄不清楚自己,他们从过去经验中形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形象,往往会从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中膨胀或四分五裂。这一阶段就是要对原有的自我进行检验和整理,形成一种新的同一的自我。这就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

  这个时期,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同伴与小团体。那些在前面阶段没有得到很好发展的学生,会在这一时期发现自己没有那么好那么全能了,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要求更高更加严厉的老师,更加竞争意识的同学,小团体的难以融入,都会使他们怀疑自己能力,怀疑自己的人品,甚至会质疑自己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这是孩子迈入成人世界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困惑,使他们对未来的人生产生恐惧,于是担心、焦虑、抑郁、强迫,种种不良心理状态接踵而来。而这所有的源头,来自于母亲对孩子的陪伴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没有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而父亲又没有及时到位,导致孩子怯懦、任性、茫然不知所措。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父亲们,赶紧行动起来吧!别让自己的缺位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编辑: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نظرا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