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访网
责编|刘佳琪
当青岛的海风渐收盛夏的燥热,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的喧嚣虽已落幕,金沙滩的细沙上仍留着露营椅的印记,大学路的老巷里还飘着淡淡的酒花香。这场持续30天的狂欢,从未真正结束——它早已超越一场节庆的范畴,成为青岛链接世界的文化密码,更以新机遇、新空间、新势能为笔,书写着一座城市的永续活力。
青岛啤酒节的底色,是开放与传承交织的城市基因。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个啤酒品牌汇聚,到2300余款佳酿共飨全球宾客,本届啤酒节用“历史之最”的丰富性,诠释着青岛兼容并蓄的性格。而这背后,是青岛啤酒百年工业文明的支撑:从1903年的经典酿造工艺,到如今成为城市“全球能见度”的核心符号,啤酒早已不是简单的饮品,而是青岛文旅创新的载体、工业活力的见证。
今年,这份“能见度”正加速转化为入境游的新机遇。截至7月底,青岛机场口岸出入境人员突破200万人次,较去年提前43天抵达这一节点,同比增长23.7%。数字背后,是青岛以啤酒为“超级接口”,主动对接全球流量的布局:开幕前,青岛啤酒登陆首尔公园音乐节,“万名韩国游客畅游啤酒节”项目通过社交平台裂变传播;开幕后,西海岸会场设韩国游客专属大篷,崂山、老城会场引入多国艺术演出。外国友人“打飞的”打卡青岛啤酒博物馆,将原浆啤酒打包成返程伴手礼的场景,正是啤酒节拉动入境消费、激活文旅引擎的生动注脚。
若说机遇是城市发展的“油门”,那么场景创新便是青岛啤酒节保持30余年魅力的“变速箱”。今年,啤酒节首次走进青岛历史城区,让百年建筑与啤酒文化碰撞出复古与潮流交织的火花;金沙滩上,首届COSPLAY动漫游戏嘉年华打破次元壁,吸引年轻人沉浸式狂欢;“啤酒交易所”更是将金融概念与啤酒消费巧妙嫁接,360度环绕酒柱供应20余种当日鲜啤,让“喝一杯”变成充满趣味的“玩一局”。
这种场景创新并非青岛独享,正以“模式输出”的形式辐射全国。郑州会场的双城美食市集、呼和浩特的啤酒主题音乐Live、开封的“汴梁风华”古韵演绎、扬州的“苏超球迷之夜”,60多座城市共享着青岛啤酒节的盛夏热情。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嗨啤专列”——高铁车厢变身为移动节庆现场,青岛啤酒随洲际航班跨越重洋,让“与世界干杯”从城市口号,变成全球消费者触手可及的体验。
场景之外,青岛更以“情绪共鸣”打造消费新势能。Z世代追逐“体验式消费”,中年人渴望“松弛感”,啤酒节精准捕捉这些需求:“新鲜特派员”背着特制背包现场打酒,让全麦拉格的鲜活口感随时随地可得;“微醺情绪实验室”通过智能系统诊断心情,用青岛鲜啤调配专属特饮——愉悦时的柑橘调果啤、松弛时的香草艾尔,每一口都是味蕾与情感的双重契合。
这种“情绪牌”更延伸为全域消费的“特色牌”。青岛啤酒博物馆打破工业旅游的边界,在展示百年酿造工艺的同时,推出剧本杀、5D影院,还联合乐事、南京红山动物园、敦煌文旅打造跨界文创,让工业遗产变身潮流打卡地;TSINGTAO1903酒馆、时光海岸度假酒店、诗酒山海民宿形成业态矩阵,将“喝啤酒”拓展为“吃啤酒、住啤酒、玩啤酒”的闭环体验,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为工业旅游“留客”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数据印证着这份势能的力量:仅西海岸会场,本届啤酒节就接待游客636万人次,消耗啤酒2800吨,上演500余场文化演艺与1807场次赛事。但比数据更珍贵的,是啤酒节留下的“长尾效应”——它让“为一场节会奔赴一座城”成为常态,更让“头回客”变成“回头客”,将短暂的“流量”沉淀为持久的“留量”。
如今,啤酒节的大幕虽落,但青岛的夏日从未落幕。散场的人潮或许离开会场,却会走进大学路的咖啡馆、登上崂顶俯瞰山海、寻味老城的市井小吃;小红书的九宫格、TikTok的短视频里,“啤酒交易所”“情绪特饮”仍在被全球网友点赞转发。青岛啤酒节早已不是时间轴上的一个断点,而是一封流动的城市情书——以山海为信笺,以酒香为笔墨,向世界发出永不褪色的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