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齐读冠山诗,王老师妙讲家乡史,文化传承有多燃?

Kommentarer · 7 Visninger

王世茂老师站在讲台上,面对一群小学生和家长,讲得眉飞色舞。8月14日上午,山西平定县东城佳景社区的子乔托管中心热闹非凡,20多个孩子、10来个家长,还有教职工和老年大学的学员,齐聚一堂,听了一场“冠山文

  王世茂老师站在讲台上,面对一群小学生和家长,讲得眉飞色舞。8月14日上午,山西平定县东城佳景社区的子乔托管中心热闹非凡,20多个孩子、10来个家长,还有教职工和老年大学的学员,齐聚一堂,听了一场“冠山文化大讲堂”。这不是普通的课,而是平定县第二届青少年公益经典诵读活动的一环,专门让孩子们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

  

  王老师讲的是冠山十六景,挑了五个最有故事的景点:仰止亭、吕祖洞、文昌阁、字纸池、前贤题刻。每个景点都有首七言诗概括,他先带着孩子们读诗。诗不长,四句而已,但王老师要求严格:字音得读准!他先自己读一遍,慢悠悠、字正腔圆,像在给孩子们铺路。然后让孩子们跟着读,一遍不够再来一遍,直到每个字都清清楚楚。

  光读准还不够,得明白诗里讲啥。王老师讲到“字纸池”时,眼睛亮了。他告诉孩子们,这个池子可不是普通的池子,古代人把写过字的纸看得特别重,丢进池子里是为了敬重文字。他从“敬重文字”讲到“珍惜纸张”,又说到“修身明道”,让孩子们感觉就像真的站在字纸池边,听着古人的教诲。孩子们听懂了:爱惜纸张不只是节约,还有做人的道理在里面。

  讲到“仰止亭”,教室里更热闹了。王老师抛了个问题:“你们知道这亭子是为谁建的?”孩子们齐声喊:“想知道!”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窦瑸”两个字。窦瑸是谁?王老师娓娓道来,讲得孩子们眼睛都放光。他还借着诗里的“寿”“禄”“福”“德”,跟孩子们聊起做人的标准:身体好、学业好、品行好,一个都不能少。

  王老师讲课有个特点,爱用生活里的话。比如,他没直接说“品行不好不行”,而是用“废品”“次品”“危险品”来形容,逗得孩子们哈哈笑。他解释说,身体不好就像废品,学业不好就像次品,品行不好就是危险品,三者得齐全,才能成才。孩子们听完,点头如捣蒜,家长们也在旁边偷笑,觉得这比喻太形象了。

  这场讲堂不只是讲文化,还有数据支撑。王老师提到,冠山是平定县的文化地标,16个景点串起了几百年的历史。字纸池的习俗,古代人用它来表达对知识的尊重,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仰止亭建于清代,是为了纪念窦瑸这位品德高尚的官员。孩子们听着这些,感觉家乡的文化像一座宝藏,越挖越有意思。

  课堂上,孩子们不光听,还得动嘴。读诗、回答问题、讨论意思,王老师带着他们一步步走。每讲完一个景点,他都会停下来问:“你们觉得这地方有啥特别?”孩子们七嘴八舌,课堂气氛热火朝天。家长们也忍不住加入讨论,说起自己小时候听过的冠山故事,教室里满是笑声和掌声。

  

  王老师还讲了个小故事,让孩子们印象深刻。他说,以前有个小孩,不爱惜书本,随手乱丢。长大后,他发现自己做事总出错,因为小时候没学会尊重知识。后来,他改了毛病,认真读书,才成了有出息的人。孩子们听完,若有所思,有的还低头看看自己的课本,像在检查有没有好好爱惜。

  活动结束后,子乔托管中心的乔老师站出来说:“咱们平定人,得知道自己的根!这种活动太有意义了!”家长们也附和,说孩子不仅学了知识,还懂了做人的道理。有的家长还提出,希望以后多搞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就爱上家乡的文化。

  这场讲堂不只是教文化,还让孩子们对家乡多了份自豪。冠山十六景,每一个景点背后都有故事,串起来就是平定县的历史。孩子们听完,觉得自己不是在听课,而是在听家乡的“家事”。他们开始好奇:冠山还有啥故事?以后还能不能去实地看看?

  王老师讲课的方式也让人佩服。他不摆架子,像个邻家大爷,讲得既生动又接地气。他没用什么大道理,而是用简单的话,把复杂的文化讲得清清楚楚。孩子们听完,不仅记住了诗,还记住了做人的道理。家长们说,这比平时在学校学的更让人印象深刻。

  这场活动还有个特别的地方,社区和老年大学一起出力。老年大学的学员们坐在后排,笑眯眯地看着孩子们读诗。他们说,看到年轻人喜欢传统文化,心里特别欣慰。社区也表示,以后会多办这样的活动,让更多孩子了解家乡的根。

  数据也能说明活动的受欢迎程度。据平定县关工委统计,类似的文化讲堂去年办了10场,吸引了近500名学生和家长参加。今年这场是第二届,参与人数比去年还多。孩子们不仅学了知识,还对家乡文化有了兴趣,不少人回家后还跟爸妈聊起了冠山。

  

  这场讲堂的意义,不只在课堂上。孩子们学到的,不只是几首诗、几个景点,而是对家乡的爱和尊重。他们开始明白,文化不是老掉牙的东西,而是活在身边的宝藏。家长们也觉得,这样的活动比刷手机有意思多了,能让孩子真正学到东西。

Kommenta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