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如果结了婚,饭自己做,钱自己赚,想要的东西自己买,病了自己去医院,遇事自己扛,难过了没人安慰,那结婚的意义是什么呢?

Commenti · 0 Visualizzazioni

有位读者在深夜发来私信: 我和丈夫是同事介绍认识的,恋爱两年后步入婚姻殿堂。 起初他对我百般呵护,每天接送我上下班,周末总会精心准备小惊喜。 可婚后第三年,他开始频繁加班,回家越来越晚。 渐渐地,我

  有位读者在深夜发来私信:

  我和丈夫是同事介绍认识的,恋爱两年后步入婚姻殿堂。

  起初他对我百般呵护,每天接送我上下班,周末总会精心准备小惊喜。

  可婚后第三年,他开始频繁加班,回家越来越晚。

  渐渐地,我们之间的交流只剩下"吃饭了吗"、"早点睡"这样的日常对话。

  现在我每天六点起床做早餐,通勤路上处理工作,下班买菜做饭,感冒发烧都是自己挂号输液。

  上周车被追尾,我独自处理保险理赔时,突然不明白这样的婚姻有什么意义?

  01

  听完她的故事,我想起表姐的经历。

  她头婚嫁给初恋,五年后因丈夫出轨离婚。

  二婚找了个海归精英,对方却要求签婚前协议,连孩子奶粉钱都要AA制。

  去年再见她时,正独自带着猫住在loft公寓。那天她煮着自热火锅说:

  "现在才懂,婚姻就像共享单车,看着能省力,其实蹬车的人还是自己。那些说好同甘共苦的,往往苦是自己咽,甘是别人尝。"

  这话让我想起《浮生六记》里的沈复和芸娘。

  这对被称作"苏州爱情神话"的夫妻,会在夏夜共赏流萤,把茶叶放进荷花心窨香。

  可当芸娘病重时,沈复却在外游山玩水,最终妻子在贫病交加中离世。

  原来再风花雪月的爱情,也经不起现实的磋磨。

  02

  我观察过身边许多夫妻,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新婚时如胶似漆,三五年后相敬如"冰",十年后反而能找到新的相处之道。

  就像邻居王叔和李姨,年轻时经常吵架,现在退休了反而形影不离。

  王叔说:

  "年轻时总觉得换个人会更好,现在明白了,重要的是学会和眼前人好好相处。"

  这让我想起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故事。

  他们在清华园相识,相濡以沫六十余载。

  杨绛在《我们仨》中写道: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即使是这样令人羡慕的婚姻,也经历过战乱、分离、疾病的考验。

  钱钟书晚年卧病在床时,杨绛日夜照料,毫无怨言。

  或许这才是婚姻契约最郑重的兑现。

  03

  这种婚姻本质的嬗变,恰应和了李银河教授的洞见:

  "婚姻制度正从经济共同体转向情感共同体。"

  认识一对丁克夫妻,两人在丽江开民宿。

  丈夫负责调酒接待,妻子专攻私房菜。

  过去三年民宿亏损,他们白天当导游,晚上摆摊卖烤串,去年终于还清债务。

  庆功宴上丈夫醉醺醺地说:

  "要是没她盯着,我早把民宿贱卖了。"

  妻子笑着接话:"没他当活地图,我带团准迷路。"

  这让我想起银杏树的生长特性——

  看似独立的树干,地底根系早已纠缠共生。

  当初看《父母爱情》时总在想,资本家小姐安杰和军官江德福,这对截然不同的夫妻能白头偕老,关键就在于江德福会悄悄为妻子修厕所,安杰愿为丈夫学挑水。

  这种细水长流的默契,或许才是婚姻真正的铠甲。

  纪录片《人生果实》里有对90岁夫妻。

  修一爷爷每天给英子奶奶做木质标牌,提醒她"小心头会撞到"。

  英子奶奶总把修一最爱的土豆炖肉盛在樱花碗里,即便自己更爱西式浓汤。

  片尾有句话特别动人:

  "土壤肥沃了,果实自然会生长。"

  或许婚姻就像培育花园,有人执着于追问意义,有人低头修剪着枯枝。

  当玫瑰开满篱墙时,所有答案都藏在清晨共同浇灌的水珠里。

Comme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