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羊城晚报
作家梁晓声 |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李娇娇 梁善茵
羊城晚报:您如何看待相对于到实体书店购书,人们更倾向于网购书这一现象?
梁晓声:现在不只是实体书店,像金店、服装店等实体店都比以往萧条了。这让我反思,在14亿人口的中国,网购究竟是利大、弊大,还是“双刃剑”?网购方便我们的同时,也极大地冲击了诸多领域的实体店。
一家人一起逛书店、服装店,这曾是规定性的生活因素,如今却逐渐消失了。我们的生活变得和从前不一样,很难说这种变化是好是坏。现在的实体书店,大部分已经不再单纯卖书,很多场地用来卖文创产品,或是变成咖啡座、西点店,真正买书的人并不多,因为网上买书折扣更高。
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如果几代人记忆中的书店不存在了,一座城市里,各种吃穿住行的实体店都在,唯独没有了书店,会显得很奇怪。因为书店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是一个元素,是一种象征,它只要存在,就会吸引来逛书店的人。
羊城晚报: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东莞有11万“素人”在进行写作,他们的作品大多发布在网络上,您怎么看待当下的“素人作家”?
梁晓声:如果说是100个人进行创作,我会觉得这是件很令人高兴的事;但当人数达到11万,大概率会“卷”起来,结果就是有人选择退出,也有人能够脱颖而出。我们就祝福那些胜出的人吧。
在网络上发表作品很正常。我注意到,现在很多电视剧都是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其中古装剧占比很大。这些作品不仅满足了大众休闲的需求,而且创作者也借此解决了生活问题,这是很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