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京九晚报
丘河:
在读写中探索育人方法
本期领读人: 丘河,本名骆建领,1985年出生,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阅读教育推广人、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导读导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河南省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商丘市诗歌学会副会长。出版《对话与批评》《善读者:孩子阅读力重塑手册》《初中语文阅读提分技巧:创意公式法》《作文有规律:我的初中创意写作课》等。
第一次见到丘河时,他带来了自己写的一本书,叫《善读者:孩子阅读力重塑手册》。作为一名曾经的语文老师、诗歌评论者、省作协会员,丘河童年的阅读与写作经历,深深影响着他未来的人生方向。
小时候家里没什么书,丘河便跑到邻居村支书的家里翻报纸看,“看见带字的就翻翻,从那之后我就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到了初中、高中,学校有了图书馆,丘河读的书就变多了。他不光喜欢读,还喜欢写,他的初中作文常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在课上读给同学听。他还被安排与其他同学一起编辑班里的优秀作文书。高中时,他的文章就发表在校刊《红烛》上。
“我们有个语文老师,他将往届学生的优秀作文一直收藏着,一届又一届地充实,并读给学生们听,那种感觉很特别。文章的作者可能已经上了大学,甚至步入社会,但他们的文字还在惠及着我们这些学弟学妹。”丘河说。也许受少时阅读与写作的经历影响,高考时丘河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进入大学后,图书馆成了丘河有生以来最大的财富。丘河虽然不考研,但他依然每天跑去图书馆占位置,只为多看点书。
“上学期间,读的书最多,我几乎天天泡在图书馆,那会看的文学书最多,还有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书。”丘河说。他印象最深的是余华的《活着》,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这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上大学前,丘河打过暑期工,上学期间又有熟悉的老师写诗歌,由此结识了很多“打工诗人”。“异地求学常有思乡之情,加上经常跟‘打工诗人’交流,所以总会被流水线上质朴的文字和诗歌中疼痛的现实感触动。”丘河说。同样,写诗歌的他慢慢地开始写诗歌评论,直至出版自己的著作《对话与批评》。
丘河毕业后成为一名语文老师,他发现老师还在用原来的方式教学生阅读与写作,学生丢分最多的是阅读与写作。丘河开始边教学边研究阅读理解与作文,后来在课堂上进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家长需要对阅读有正确的认知,帮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宽泛式阅读教育能够为孩子提供广泛的背景知识,有助于孩子理解能力的提高。”丘河说。
在《善读者:孩子阅读力重塑手册》这本书里,丘河明确表示,孩子如果缺乏阅读指导或者接受错误的指导,很难成为高效阅读者。这本书对认知觉醒、知识体系建构、阅读的策略方法,以及自驱力、选择力、认读力、理解力、鉴赏力、迁移力六大能力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在阅读研究的探索中,丘河也看了很多阅读方面的书籍,如《你会阅读吗:家长辅导孩子阅读的黄金手册》《美国学生阅读技能训练》《阅读的秘密》《朗读手册》《儿童家庭阅读指南:终身受益的阅读育儿法》《阅读的7项核心技能》《阅读教育:做孩子的成长合伙人》《从“小”读到“大”》《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与好奇心》《少儿阅读指导》《1000天阅读效应》《图画书这样读》《童书非童书:给陪伴孩子看书的父母》等。
“孩子的阅读力培养很重要,这个阅读力包括阅读动力,就是自觉读,还包括能力,即能读,再者是知识,没有背景知识很多内容孩子是理解不了的。”丘河表示,“如果从考试的角度看,要明白试题考的是什么能力,要有出题人视角,应付题只是表层,提升能力才是关键。”在采访的过程中,他反复强调家长在孩子阅读培养方面的重要性,有关阅读探索方面的书籍也想推荐给更多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