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点伴随着每个大学生走过大学四年。比别人更高的绩点,意味着优先级更高的保研名额,意味着综测评定中更靠前的排名。在这样的考核机制下,知识似乎变成了副产物,而绩点才是学生追求的结果。
大学生与绩点的爱恨纠葛从何而来?取消绩点究竟会避免内卷,还是换成另一种方式内卷? “没有绩点的大学不完整” 如今在大学里普遍实行的绩点制,一直以来伴随着不少批评的声音,“会加剧高分低能”可能是其中声量最大的一条。 “在如今的校园里,学生普遍以低质量功课换取老师的高评分。”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曾谈到美国大学中成绩膨胀、分数虚高带来的问题。他指出,这是因为“平均GPA越高,分数贬值越厉害,用分数区分学生之间的素质差异也就变得更加困难”。尽管如此,绩点自出现以来就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重要的标准,并长期存在。 绩点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世纪末的美国。1894年,哈佛大学率先使用学分制;到了20世纪初,美国各个高校也逐渐推行。绩点制度也是从那时诞生,之后被多国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