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陈茶:从草木之味到脾胃良方

Comentarios · 10 Puntos de vista

本文转自:泉州晚报盐米茶茶汤盐米茶茶样浸泡过蜂蜜的乌龙茶陈茶立秋虽已过,但暑热并未完全消散,人体的脾胃依然被热浪裹挟,运化之力不足,稍不留意便会被腹胀、食积等不适缠上。在闽南,一杯温润的乌龙茶

  本文转自:泉州晚报

  盐米茶茶汤

  盐米茶茶样

  浸泡过蜂蜜的乌龙茶陈茶

   立秋虽已过,但暑热并未完全消散,人体的脾胃依然被热浪裹挟,运化之力不足,稍不留意便会被腹胀、食积等不适缠上。

   在闽南,一杯温润的乌龙茶陈茶成为消食解暑佳饮。安溪是“中国乌龙茶之乡”,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过去,安溪茶农会将新制的乌龙茶密封,精心储存多年,制成陈茶。在伤风感冒、肠胃不适时,陈茶就可作为“药茶”饮用。琥珀色的茶汤裹挟岁月沉淀的醇厚香气,入口甘和不燥,脾胃间的滞胀感渐渐消散。□融媒体记者 张君琳 通讯员 王子夫 黄小娇 文/图

  对茶的认知始于药用

   关于茶的故事,并非始于茶席,而是源于草木间的药用探索。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安溪县中医院副院长白剑峰介绍,约2000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以“苦菜”之名记载了茶的作用:“苦菜,味苦寒,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苦菜”,便是先民们对茶的最初认知。

   那时的先民在山间偶然发现了茶这种植物。他们发现,茶叶生嚼涩而苦,但既能驱散五脏间的邪气,又能化解食积不化的困顿,甚至能缓解“厌谷胃痹”,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消化不良、胃动力不足。于是,茶便以药的身份,成为百姓调理身体的天然良方。

   白剑峰说,根据史料记载,在汉代以前,茶叶的使用方式极为朴素,“当时作为药用的茶叶一般都是直接生用,或晾干了以后用,没有什么炮制工艺。”人们采集鲜叶或晒干后,直接捣敷、煮水饮用。

   茶叶从“药用”向“饮品”的转变,大致始于中药炮制工艺的兴起。南北朝时期的《雷公炮制药性解》认为,茶叶苦、甘,性凉,入心、肝、脾、肺、肾、五经。茶苦能泻下、祛燥湿、降火;甘能补益缓和;凉能清热泻火解表。此后,茶叶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晾干,而是逐渐发展出杀青、揉捻、烘焙等工艺。

  陈茶能“去火气、消燥热”

   不少安溪茶农会在每年的制茶季,精心挑选一批优质茶叶,用厚实的牛皮纸细细包裹,小心翼翼地放入陶缸中封存,制作陈茶。这一缸被时光守护的茶叶,便是家庭应对日常小恙的“秘密药箱”,承载着世代相传的养生智慧。

   铁观音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两固介绍,以往孩子肚子胀时,长辈会从缸中取出一撮陈茶,与粳米一同在锅中翻炒至微黄,撒入少许竹盐,再添水煮成茶汤。带着焦香与茶香的温热液体入喉,顺着肠胃游走,将郁积的胀气悄然化解,积食的困顿也随之消散。暑气蒸腾,若孩子不慎中暑,或是腹泻不止,这碗简单的盐米茶就能成为应急良方。

   要得到这样一味“时光馈赠”,陈两固说,选茶与存茶皆有讲究。优质陈茶的基底,必是品质上乘的春茶,经历至少6年的时间,沉淀出温润药性。保存时,需用密封容器隔绝空气,放置于干燥通风之处,绝不能让潮气趁虚而入。一旦茶叶受潮发霉,就不能饮用。在六七月份的酷暑时节,当地还有一道独特的养生食方,陈茶炖小母鸡。陈茶的醇厚与鸡肉的鲜甜在慢火中交融,炖出的汤品清润回甘,既解燥热又补元气。

   年份久远的陈茶,茶汤澄净透亮,呈深红色,年份愈久,色泽愈显沉郁,却始终清澈无浑浊;茶样则呈透明的深黑色,透着活性。陈两固提醒,存茶时保留茶梗,更利于茶叶转化,且需一次性封存妥当,中途不可取出烘干,方能让茶叶进一步发酵,成就其独特的风味与功效。

   白剑峰指出,清代吴仪洛写的医学书籍《本草从新》中,首次将陈茶列入“越陈越好”的药材清单中,明确其“去火气、消燥热”的特性。新茶经烘焙后性偏温,甚至带燥烈之气,存放5年左右,燥烈之性逐渐褪去,药性趋于平和。若存放10年以上,其性由温转平,甚至微寒。

  陈茶食疗方的多元演绎

   陈茶的食疗,在于其与食材的相辅相成。白剑峰介绍,在闽南民间,流传着多种以陈茶为基底的食疗方,既保留了茶叶的药性,又兼顾了口感与功效。

   蜜与茶是温胃润肠的“黄金搭档”。蜜茶的制作,以“陈茶+蜂蜜”为核心,选用5年以上的陈茶,经烘焙干燥,确保无霉变,然后用优质蜂蜜直接腌制,密封后置于阴凉处存放。蜂蜜味甘性温,能“补中温中”,恰好中和陈茶的微寒;陈茶则能下气消食,二者搭配,既能温胃散寒,改善胃寒所致的食欲不振,又能润肠通便,缓解秋燥引起的便秘。对于脾胃虚弱、易腹胀的人群,是“润物细无声”的调理良方。

   盐米茶,也称咸茶,是解腻消滞的“好帮手”。与蜜茶的温润不同,咸茶更侧重“攻坚消积”,其关键在于“竹盐”的运用。竹盐的制作颇为讲究,将盐填入新鲜竹子的空腔,烤至竹子开裂,此时的盐呈淡黄色,吸附了竹子的竹沥,即竹子的天然汁液,中医认为。这样的盐能清心除烦。竹盐搭配陈茶,盐能软坚散结,茶能下气消食,二者合力可行气止痛、通利大小便,对腹胀腹痛、腹泻等急症效果显著。咸茶解腻作用突出,食用油腻食物后饮用,能快速化解胃肠负担,是宴席上的“解腻神器”。

   陈茶在传统药方中亦有一席之地。中医名方“川芎茶调散”,以十味中药配伍茶叶同煎,借茶叶“清利头目”的作用,专治头痛,这与《神农本草经》中茶叶“轻身耐劳”的记载一脉相承。清代《医学心悟》中记载的“四陈汤”,则由陈皮、陈香橼、陈枳壳、陈茶叶制成,具有化痰和胃、理气宣肺的作用,专门治疗痢疾与霍乱。

   白剑峰提醒,陈茶虽好,却非“万能药”,其功效与新茶各有侧重,需根据体质与需求辨证选用。

   新茶(生茶)性偏寒凉,其核心作用是“清热解毒”。直接用新鲜茶叶榨汁或做菜,能清利头目、缓解头痛,适合湿热体质者或夏季解暑;若遇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饮一杯生茶亦能快速清热。

   陈茶以消食下气为核心优势。经过多年陈化,其寒凉之性减弱,5年左右性平,对脾胃的刺激更小,尤其适合脾胃虚弱者。

   体质差异也是选茶的关键。刚烘焙的新茶性温,适合虚寒体质者;清香型新茶微寒,适合湿热体质者;5到10年的陈茶性平,老少皆宜;10年以上的陈茶微寒,则需避免虚寒体质者过量饮用。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