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潜水艇”漂移难题 追求1‰的定位精度

Kommentarer · 11 Visninger

本文转自:江门日报孟月策划:谷江民谢敏统筹:王平强王鼎强撰文:张浩洋供图:谭熏清江门中微子实验旨在通过精确测量中微子质量顺序、太阳中微子等,为粒子物理学提供重要数据。实验中的液闪探测器对能量标

  本文转自:江门日报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江门中微子实验刻度系统负责人孟月:

  攻克“潜水艇”漂移难题 追求1‰的定位精度

孟月

      策划:谷江民 谢敏

      统筹:王平强 王鼎强

      撰文:张浩洋

      供图:谭熏清

      江门中微子实验旨在通过精确测量中微子质量顺序、太阳中微子等,为粒子物理学提供重要数据。实验中的液闪探测器对能量标定和能量分辨率的要求极为严格,因此,精确的刻度系统对于实现江门中微子实验的能量标定(能标)和能量分辨率目标至关重要。

      搭建全新的刻度系统遇到哪些难题?近日,记者对话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江门中微子实验刻度系统负责人孟月,深入了解她带领团队搭建全新刻度系统的故事。

      设计“潜水艇”进入探测器进行刻度

      记者:孟老师,您好!据我们了解,精确的刻度系统对江门中微子实验至关重要。那么,该实验刻度系统包括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

      孟月:刻度系统其实相当于提供了一个能量标尺。中微子打到探测器里会发光,但光子数量和能量并非绝对对应,我们需要通过刻度系统来理解有多少个光子、对应多少能量。这个标尺有量程和最小分辨能力,量程要覆盖反应堆中微子、太阳中微子、大气中微子等,同时要达到3%的能量分辨率,才有可能分出中微子的质量顺序,所以它是一个非常精密且量程大的“尺子”。

      刻度系统由很多布放系统以及各种放射源和激光器组成。由于探测器是高达35米的巨大球体,我们需要用多套布放机构把放射源放在探测器不同位置,以理解探测器对能量的响应。我们设计了多维度布放系统,包括从中轴线放入放射源的系统、平面移动系统,还有一个带着放射源在探测器里“游走”的“潜水艇”,通过这些来查看探测器在不同位置、不同能量下的响应情况。

      记者:这套系统是实验开始就规划好了,还是后期安装过程中逐步完善的呢?

      孟月:第一套系统是基于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系统研发的,相对成熟一些。但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探测器较小,一套系统就够用,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探测器高达35米,一套系统远远不够。所以我们在设计初期就考虑到要在平面或三维空间设计系统,不过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同类系统,我们进行了大量新的研发。

      记者:搭建江门中微子实验刻度系统相较于一般的科学实验,有哪些难点?

      孟月:我们遇到了非常多、难以预见的困难。比如,我们设计的“潜水艇”本以为能像普通核潜艇一样进入探测器后稳定停靠进行刻度,但实际上它会在探测器里飘来飘去,停不下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研发了新的电缆,对“潜水艇”进行改进。我们对精度要求更高,位置精度更严苛,和工业核潜艇在技术上有很大不同,因此针对这些特殊要求,做了很多改进。

      刻度系统和现场取数系统会“自动沟通”

      记者:为了保障实验能够顺利开展,您和您的团队做了哪些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没有预见的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孟月:除了前面提到的“潜水艇”问题,还有很多技术难题。比如我们有一个二维刻度系统,是在平面上扫描不同点。探测器需要透光且低放射性,所以不能用硬的机构运行,我们设计用两根绳牵引放射源在平面上运动。

      由于探测器尺寸大,即便用了钢丝绳,系统也变得非常柔性,难以控制和定位。后来,我们又做了各种升级,对放射源进行定位和控制改进,还进行了重复性测试等。另外,定位精度要求也很高,要达到1‰的定位精度,且是柔性系统,这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在功效方面,我们要求系统可靠运行20年甚至30年,柔性系统要达到这个要求并不容易,中间遇到过钢丝绳断裂、材料不兼容等问题,不过现在表现还不错。

      在设备运行保障方面,我们有多套布放设备,从不同维度布放放射源,材料都按20年使用寿命进行了实际测试和老化测试。有些放射源5年后会衰变没了,需要重新定制。我们为探测器设计了类似手套箱的结构,可以在外面操作将新放射源放入。而且所有刻度系统都是全自动的,我们在上海就能远程操作。刻度系统和现场取数系统会“自动沟通”,如果出现问题,系统会通知专家进行人工干预。

      记者:江门中微子实验预计将于8月底开始取数,当您第一次看到探测器亮起时,最想说什么?

      孟月:看到探测器发光时,我既兴奋又担心。兴奋是因为看到实验有了进展,担心则是怕自己的系统出现问题。所以我希望探测器能顺利度过20年甚至更长时间。

      记者:如果重新回到项目开始前,您还会选择来建设江门中微子实验吗?

      孟月:我会毫不犹豫地加入。不过如果能回到项目开始前,我可能会避开很多遇到的“坑”,更快地把这套系统做出来,并改进一些问题。科学实验就是这样,一路上有很多“坑”,填平一个就继续往前走,而且现在技术发展更好,工业体系也更完善,在技术、材料和工艺上都有所改进。

Kommenta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