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亿纪录之外:别让拉踩稀释音乐的价值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14 Просмотры

周杰伦那 26 亿的商业和影响力纪录,在华语乐坛里早就成了块响当当的里程碑。这数字背后,是好几代人的青春回忆, […]

  周杰伦那 26 亿的商业和影响力纪录,在华语乐坛里早就成了块响当当的里程碑。这数字背后,是好几代人的青春回忆,是《七里香》《青花瓷》这些歌经得住时间打磨的生命力,更是大家对好音乐一直以来的认可。可最近,不少营销号把这个纪录当成了 “武器”,拉着周杰伦去嘲讽现在的年轻歌手,好好的一场关于音乐的纪念,硬生生变成了挑事儿的战场。

  有意思的是,这场故意煽动的 “比拼”,并没像营销号想的那样吵起来。周杰伦的粉丝大多挺从容的,毕竟是 “过来人” 了,他们心里清楚,自家偶像的地位根本不用靠踩别人来巩固,那些刻在骨子里的旋律,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而年轻歌手的粉丝也挺清醒,就专心给爱豆打歌、做数据,用实际行动支持他们的音乐。毕竟自家偶像正处在上升期,靠作品说话,可比卷进没意义的互撕强多了。两边粉丝都这么冷静,反倒让那些想挑事的营销号显得特尴尬。

  其实啊,音乐从来就不是非选这个就不能选那个的事儿。周杰伦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音乐高度,他把中国风和流行乐揉得那么好,拓宽了华语乐坛的路,这种开创性值得一直被记住。而现在的 “顶流” 年轻歌手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跟着时代走 —— 他们用更符合当下审美的旋律和表达,吸引着新一代的听众,给乐坛添点新鲜血液。就像经典老歌和新歌能在一个歌单里好好待着一样,不同时代的歌手本来就该各有各的本事,一起构成华语乐坛丰富的样子。

  那种 “谁才是真正带领华语乐坛的人” 的说法,本身就太狭隘了,非黑即白的。音乐的进步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的 “独舞”,而是好多创作者一代代接着干出来的。与其纠结 “谁更厉害”,不如多看看作品本身:老歌还能不能打动新听众,新歌里有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想法。说到底,能穿过那些乱糟糟的声音,留在人们心里的,永远是那些能引起共鸣的旋律,而不是营销号写的那些拉踩和对立的话。

  等我们放下对 “纪录” 的执念,不再计较谁高谁低,或许才能真正听明白音乐最本来的声音 —— 那声音里,有周杰伦的青春故事,也有年轻歌手对时代的表达,它们一起编织着华语乐坛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文/甦甦

Комментари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