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用电脑绘画编织科幻宇宙

评论 · 19 浏览

本文转自:咸阳日报赛后,倪瑾晨和老师一起对作品进行进一步的改进。本报记者周思文文/图8月8日午后,武功县第二实验小学的倪瑾晨坐在书桌前,目光紧盯着电脑屏幕。画面里,一列拖着五节圆滚滚车厢的“星星列

  本文转自:咸阳日报

  

  

   赛后,倪瑾晨和老师一起对作品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本报记者 周思文 文/图

   8月8日午后,武功县第二实验小学的倪瑾晨坐在书桌前,目光紧盯着电脑屏幕。画面里,一列拖着五节圆滚滚车厢的“星星列车”正从月球背面钻出,淡紫色的光芒在深蓝色宇宙中流转——这是他的新作。“之前,画《星球之旅》用了飞船,这次想换个星际交通工具。”倪瑾晨指着屏幕上的火车头,兴奋地说。

   倪瑾晨与宇宙的缘分始于观看纪录片。“第一次看到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就想把它画下来。”这个总喜欢抱着天文书籍的男孩,最初只是在笔记本上随手涂鸦,直到加入学校的电脑绘画社团,才真正踏上用科技表达想象的探索之旅。

   他的获奖作品《星球之旅》,藏着无数次推翻重来的细节。最初的手绘草稿中,火箭只是简单的圆锥体,星球也只有单调的色块。“总觉得不够科学。”在指导老师杜元锋的提醒下,他在学校阅览室里翻阅《太空探索》《少儿科技》,对作品一点点进行修改,最终在屏幕上呈现出了鲜活的画面。绿色星际城堡这座棱角分明的建筑曾让他纠结了一周时间,最初只是简单的矩形堆叠,但当他在网上查阅月球基地概念时,闪现出来的灵感促使他重新设计——尖顶结构参考“防辐射穹顶”原理,彩色方格窗户则是“智能透光系统”的创意;红星火箭灵感源自西安航天科普馆的火箭模型,他用喷绘效果模拟推进器尾焰形态,金黄色火焰在深蓝色背景中迸射,火箭上的红色五角星是他特意加上的,想让中国航天器在画里也能飞向宇宙。

   “画上右侧那枚橙黄相间的星球是我想象出的星球,我用渐变工具叠加多层色彩,模拟出星球的明暗交错。左下角的地球是家园符号,我对比了家里的地球仪,让海洋与陆地的呈现尽可能贴合实际……”提起作品里的细节,倪瑾晨介绍得头头是道。

   “不是教孩子画得像,而是引导他们想得到。”这是杜元锋常挂在嘴边的话。指导《星球之旅》时,他从不对画面指手画脚,而是抛出一连串问题:“宇航员防护服要考虑哪些环境因素?”“星际旅行中,人类怎么解决食物和氧气问题?”这些问题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倪瑾晨的科学思维。“后来画空间站时,我特意加上了太阳能板和休息舱,都是在杜老师提醒后才想到的。”倪瑾晨笑着说。在社团课上,杜元锋总把软件工具与科学知识绑在一起教:让学生模拟行星环的透光效果,引导对比彗星彗尾与火箭尾焰的差异。这种教学模式,让倪瑾晨的创作工具从“画笔”拓展到“数据”。

   为了调试“星际跃迁”的光影效果,倪瑾晨曾连续三天待在电脑前,用软件叠加12层光晕。作品的细细打磨,让他从只会用基础画笔作画的新手,成长为能独立完成科幻画的小创作者,学会了破解难题。正如他在创作笔记里写的:“把画好一幅画拆成查资料、建模型、调效果三个小目标,就不难了。”

   如今,这幅科幻画作品《星球之旅》已摘得第二十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陕西遴选活动(陕西赛区)科技绘画金奖,成为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作品。但对倪瑾晨来说,比奖项更珍贵的是创作中收获的科学思维、实践能力与探索精神。当科学与艺术在课堂相遇,每个孩子的奇思妙想都有了扎根的土壤。就像倪瑾晨画里那列驶向宇宙的“星星列车”,承载着的不仅是少年对星空的向往,更是科创教育种下的改变未来的种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