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货运公司的转型路,真是步步惊心啊

Kommentarer · 0 Visninger

网络货运转型数字化困难重重

  返税政策退场后,网络货运公司的转型之路呈现出「八仙过海」的景象:有的扎进实体运输做线上调车,想在车货匹配中分杯羹;有的还在钻研「三张票」策略,试图从发票里挤出利润;有的押注物联网,期待靠高科技翻身;还有的跟着政策试点玩起反向开票。

  其中最显眼的,是扎堆涌向数字化转型的玩家——不少公司把「全链路数字物流货运服务商」当成救命稻草,幻想着靠一个数字平台当物流公司的「线上管家」,实现逆风翻盘。但这条路看着风光,实际坑洼遍布,稍不注意就可能走进死胡同。

  “全链路数字物流平台”只是网络货运经营者在卖票的模式上无法前行的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形态。但是如果我们不回答网络货运到底给这个行业带来什么这个根本的问题,那么,它具体到任何一种形态或型式都不具备现实意义和行业价值。无论从网络货运发展目标的价值观解读,还是从发展逻辑层面上的内外价值分解,再或者是所谓的DIO方法论的路径解析,都不是网络货运转型数字化一个确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且,数字化大概率是和网络分不开的,离开网络谈数字化意味着数据的采集和传输无路径可依,离开数字化谈网络意味着数据采集和传输无目标可进,而我们从《网络货运暂行管理办法》全文内容来看,网络货运大概率是与数字化相互依存,无法分割的。因此在今天普遍以财税优化作为网络货运经营逻辑的行业环境中,因为对网络货运本质的商业形态缺乏实践的验证,网络货运向数字化转型不转型就成了一个伪命题。

  网络货运从卖票的平台转型为向物流实体企业提供全链路数字化管理和交付系统,是不是一个可行的方向呢?

  可能比卖票更糟?这背后藏着三个现实难题:

  1. 客户根本不愿掏钱

  物流行业本就利润薄、资金紧,老板们的优先级永远是「先活下去」。有老板开玩笑:「生意都快做不下去了,哪有钱搞这些虚头巴脑的数字化?还不如打打麻将实在。」更扎心的是,现在连争渡这样的公司都开始免费送系统,靠卖软件赚钱基本成了泡影,价格战已经卷到「地板价」。

  2. 技术不行还不懂行

  全国几千家网络货运公司,能自主搞技术开发的不足十分之一,大多靠外包或买现成软件,定制化能力为零。更要命的是,团队多是互联网或财税背景,不懂物流实操——做出来的工具和实际需求脱节,典型的「技术脱离业务」翻车现场。

  3. 被行业大佬按在地上摩擦

  满帮、货拉拉等巨头早已建起超级生态圈:从车货匹配到金融贷款、ETC缴费、保险服务,啥都有。小平台在用户量、数据积累、服务种类上差距悬殊,像小蚂蚁对抗大象,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

  转型的本质问题:别沉迷工具,先解决客户痛点

  现在行业最该想的,不是数字化多炫酷,而是「到底能帮客户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只是跟风做工具,下场可能是「放长线钓小鱼」——经济下行期,物流老板们连业务都快没了,哪来预算搞降本增效?除非是不差钱的大型国企,否则这条路大概率是死胡同。

  说到底,网络货运的转型不该回避一个根本问题:它到底能给行业创造什么独特价值? 若只是从「卖票」换成「卖系统」,恐怕只是换个坑继续内卷罢了,到底能给客户解决什么问题?盲目跟风搞数字化,搞数字化的软件公司多了去了,只会陷入打价格战的恶性循环,最后可能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如果数以百计的网络货运在加入到给实体物流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工具的行列中来,应该又是一个非常惨烈的局面关键是,像争渡这种企业,据说他们开发的全链路数字化体系已经开始免费为企业提供了,真的是,已经卷无可卷了。

  多年前物流老板收益好的时候,花心思去降一点本,增一点效,还不如打打牌来得开心。这些年经济下行,收入急剧下降,利润捉襟见肘,业务都没有了,怎么可能投入资金去搞降本增效?这是大多数的物流老板的心声。说白了,现在搞网络货运数字化转型,就是放长线,钓小鱼,站在市场的角度数字化一定很受欢迎,但是也只有大型国企需要数字化管理吧。

  不看好!必是死路!

Kommenta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