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窑汽水卖身美国巨头,32亿生意变了味,你还喝吗?

评论 · 0 浏览

一瓶大窑汽水,绿玻璃瓶“嘭”地一响,烧烤摊上的汉子们举杯对碰,笑声满天飞。可谁能想到,这国民汽水的老板,现在换成了美国人。2025年7月4日,重庆市场监管局公告一出,消息像炸了锅:美国私募巨头KKR买下了

  一瓶大窑汽水,绿玻璃瓶“嘭”地一响,烧烤摊上的汉子们举杯对碰,笑声满天飞。可谁能想到,这国民汽水的老板,现在换成了美国人。2025年7月4日,重庆市场监管局公告一出,消息像炸了锅:美国私募巨头KKR买下了大窑母公司85%的股份,创始人王庆东只剩15%。

  

  1990年,呼和浩特的街头尘土飞扬。26岁的王庆东蹬着三轮车,吆喝着卖汽水。他发现饭馆老板嫌汽水利润薄,宁可推啤酒。王庆东不服气,凑了20万买下快倒闭的八一饮料厂,2006年改名叫大窑。

  

  大窑能火,靠的是王庆东的聪明脑子。他把汽水装进520毫升的啤酒瓶,开盖声音响,拿在手里沉,北方汉子喝着过瘾,当它是“青城拉菲”。定价5块钱,比北冰洋便宜,量还多300毫升。饭馆老板更高兴,卖一瓶能赚3到4块,利润比啤酒高。

  烧烤摊、米线店争着进大窑的货。全国30万家小店,85%的销量从这些烟火气里来。到2019年,大窑年销售额冲到32亿。华北餐馆里,每开两瓶汽水,就有一瓶是大窑。王庆东豪气喊:“绝不卖给外资!”

  

  可大窑的绿玻璃瓶也有麻烦。瓶子重又脆,运不出500公里。到了南方,运费比汽水贵。广州茶餐厅里,王老吉4块钱稳坐C位,大窑卖高了没人买,卖低了亏本。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占了全国60%的碳酸市场,大窑只有2.4%的份。

  更糟的是,啤酒大厂也来抢饭碗。华润雪花、燕京推1.6元一瓶的汽水,直供餐馆,把大窑2.5元的底价冲得稀碎。年轻人也变了口味,嫌大窑的白砂糖太甜,元气森林的无糖水、北冰洋的潮牌联名成了新宠。

  王庆东急了,砸12.6亿在陕西建厂,全国开了七家工厂。钱花得像流水,资金链紧得像拉满的弓。2023年起,烧烤摊上开始传:大窑要卖身了。果然,2025年,KKR带着美元来了,买走大窑85%的股份。

  

  外资收购这戏码,啤酒圈早演过了。中国年产3500多万千升啤酒,全球第一。可哈尔滨啤酒2004年被百威买走,重庆啤酒和大乌苏归了嘉士伯,华润雪花也和喜力联手。全国啤酒市场,前五大巨头占了81%,中国人手里的牌子,只剩燕京和金星。

  被外资买的品牌,日子不好过。哈尔滨啤酒被定成低端货,给百威高端线铺路。有些品牌还偷工减料,用大米替麦芽,发酵时间从28天砍到7天,喝起来像“带气泡的酱油水”。国产啤酒销量连跌五年,华润雪花掉12%,燕京跌21%,外资却在高端市场赚得笑开花。

  

  看看河南的金星啤酒,倒是闯出一条路。他们把信阳毛尖茶倒进发酵罐,酿出茶啤,抖音首发三小时卖光。今年夏天,冰糖葫芦味啤酒又火了,酸甜口感加中国红包装,大排档人手一瓶。金星用国产原料,砍掉中间商,瓶身印上“山水意境”,年轻人抢着买。

  金星的招数,大窑学不来。王庆东知道,汽水卖超6块就没人买。可金星15块一瓶的茶啤照样脱销。德国人守着500年前的啤酒规矩,中国人却把绿豆、荆芥都塞进发酵罐,酿出自己的味道。

  

  大窑的故事,像家里的老物件,熟悉又陌生。它从呼和浩特的街头走来,装着无数人的夏夜回忆。现在,它被装进华尔街的集装箱,未来会怎样?没人说得清。你会继续喝大窑,还是换瓶金星的茶啤?夜市摊前,答案就在你手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