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400年风雨保存完好,江门鹤山发现一对明代“卧羊”

تبصرے · 23 مناظر

11月13日,南方+从鹤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获悉,沙坪街道文边村近日出土了一对石羊,经考证,这对石羊正是明代状元黄士俊父母墓神道石仪中缺失多年的“卧羊”石雕,距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 目前,这对珍贵的

  11月13日,南方+从鹤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获悉,沙坪街道文边村近日出土了一对石羊,经考证,这对石羊正是明代状元黄士俊父母墓神道石仪中缺失多年的“卧羊”石雕,距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

  目前,这对珍贵的“卧羊”石雕已移交鹤山市博物馆,与近30年前收藏的“望柱”“蹲虎”“立马”“翁仲”四对石雕(此前已评定为国家三级文物)共同陈列于中庭,组成一套完整的明代墓神道石仪仪仗体系。

  

  鹤山发现一对明代“卧羊”石雕。受访单位供图

  两次进山寻获“神秘石羊”

  神道石仪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指神道两侧排列的石制雕像和石柱,包括石人、石兽等。此番鹤山发现的石羊,系明代状元黄士俊父母墓神道石仪中的“卧羊”。

  黄士俊(1570—1661),顺德甘竹右滩人,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状元,也是明代岭南状元中官位最显赫者。崇祯二年(1629年),因父亲黄镐年迈多病,黄士俊请求辞官归家奉养父母,崇祯皇帝用才心切未予批准。

  又过了一年,即崇祯三年,黄镐百岁病危,黄士俊再次请求辞官归家奉养父母,皇帝准奏并封赏其父职衔与黄士俊本人一样,特赐予“熙朝人瑞”称号。

  当时,黄士俊任礼部尚书(正二品)加太子太保(从一品)衔。因此,其父死后按一品官礼仪标准下葬,享受“望柱”“卧羊”“蹲虎”“立马”“翁仲”各一对的神道石仪。

  

  1997年移交至鹤山市博物馆的“蹲虎”“翁仲”等石雕。南方+记者 任龙 摄

  黄士俊父母的墓地正位于文边横坑村后山,此地因而得名“状元山”。1997年6月,当地面临征地开发,将当时发现的“望柱”“蹲虎”“立马”“翁仲”四对石雕迁移至鹤山市博物馆妥善保存。

  “当时只发现了四对石雕,唯独缺了一对‘卧羊’,我们一直在寻找。”鹤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麦和幸告诉南方+记者,今年11月,其挂点文边村工作期间,经过走访当地村民和群众,得知“卧羊”很可能还在状元山。

  11月6日,麦和幸带领工作小组第一次进山找寻“卧羊”。状元山虽然地方不大,但地形较为复杂,加之年代久远,工作小组走遍找遍整个山坡未果。

  回到村里,工作小组在村委会协助下联系上提供线索的村民黎景华。“我在文边生活60多年了,小时候常去状元墓前玩,和小伙伴们骑过石虎(蹲虎)和石马(立马),听村里的老人讲起过石羊(卧羊),但从来没见过。”黎景华说,直到大约几年前,自己才偶然见到了神秘的石羊,“政府部门保护文物,我们肯定大力支持”

  

  “卧羊”消失多年后,在文边状元山被发现。受访者供图

  两天后,11月8日,工作小组再次进山,由黎景华担任向导。当天一早,一行人根据黎景华的指引来到状元山一侧,经过两个多小时地毯式搜索,终于发现了“卧羊”的踪迹。

  “一只石羊躺在土坑里,上面盖着很多枯叶和杂草,只露出一点羊头。”麦和幸说,找到第一只石羊时,大家非常兴奋,“清理杂草过程中,发现第二只石羊就躺在旁边,只是埋得比较深,没想到一下两只都找到了。”

  至此,黄士俊父母墓神道石仪中缺失多年的“卧羊”终于重见天日。

  “卧羊”住进博物馆新家

  卧羊找到了,如何从山上搬下来,又是一个难题。

  “这对‘卧羊’历经岁月洗礼,留下风化侵蚀的痕迹,却基本保存完好。”鹤山市博物馆馆长冯美华说,“卧羊”以整块火山角烁岩(俗称“鸭屎石”)为原料雕琢而成,单只重达一吨以上。

  为此,鹤山市文广旅体局联合鹤山市博物馆及文边村,调度多台大型起重机械,共同作业,才让石羊“走”下山,进驻鹤山市博物馆。“发现石羊后,我们向村民做了宣传和普法工作,当地村民非常热心,都很支持文物保护工作。”麦和幸说。

  

  一对“卧羊”已住进博物馆新家。南方+记者 任龙 摄

  如今,走进鹤山市博物馆中庭,两只“卧羊”石雕已经被清理得干干净净,静静矗立在“立马”石雕旁。

  走近细看,“卧羊”石雕栩栩如生,卷曲的羊角、略带娇憨的嘴部轮廓、飘逸的胡须,再加上圆润饱满的体态与线条流畅的卧姿,每一处纹饰细节都清晰可辨,原汁原味地留存了明代石雕的独特风貌和精湛工艺。

  

  “卧羊”栩栩如生。南方+记者 任龙 摄

  “‘卧羊’的回归,让明代黄士俊父母墓神道石仪仪仗体系得以完整重现。”冯美华说,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都承载着独特的时代记忆与文化内涵,从1997年石雕迁移保护,到如今“卧羊”重归完整,每一步都离不开对文物的珍视与守护。

  这对石羊的发现,也是鹤山系统性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缩影。近年来,鹤山持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目前,全市已对外公布不可移动文物168处,其中包含省级文保单位3处、市县级文保单位23处,形成层级清晰、覆盖全面的文化遗产保护格局,守护好鹤山大地的历史印记。

  与此同时,鹤山秉持“让文物活起来”理念,每年推出近60场文博活动,如六博游戏、馆藏文物主题印章上新、博物馆奇妙夜等特色项目,构建独具辨识度的鹤博活动品牌,让文物贴近大众生活。

  

  鹤山市博物馆中庭。受访单位供图

  更值得关注的是,鹤山还建成20多座各具特色的村史馆,为村民留住乡愁、为游客了解鹤山文化提供重要窗口,大力推动科技赋能与文化融合,利用AR技术让历史文化“动”起来,让非遗“活”起来,推动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文物是文化的载体,保护文物就是传承中华文明。鹤山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让更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在鹤山焕发新生机。

  南方+记者 任龙 通讯员 陆少芬

  【作者】 任龙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تبصرے
会员免费服务:时刻音乐 时刻云盘 时刻工具箱 时刻标签 GitHub加速 时刻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