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济南时报
以厨艺改变命运
在这些零星的交换中,有一个人的经历极为传奇。他证明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厨艺的最高境界是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个人叫毛脩之。毛脩之本是一名东晋将领,但在刘裕北伐过程中战败,为匈奴人建立的夏国俘虏。十年后,夏国被北魏击败,毛脩之又沦为北魏俘虏。就在这时,他的命运发生了转机。当时的北魏皇帝拓跋焘重视汉人臣子,便把毛脩之从阶下囚中解放出来,带北去的南方士兵(北魏方称为“吴兵”)攻击柔然。毛脩之也因战功获封“吴兵将军”。即便有了“编制”,毛脩之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将军而已,但他的厨艺在这时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南朝沈约编纂的《宋书》记载:
脩之尝为羊羹,以荐虏(南朝对北魏的蔑称)尚书,尚书以为绝味,献之于焘,焘大喜,以脩之为太官令。稍被亲宠,遂为尚书、光禄大夫、南郡公,太官令、尚书如故。
北朝魏收编纂的《魏书》也有一段类似的记载:
脩之能为南人饮食,手自煎调,多所适意。世祖亲待之,进太官尚书,赐爵南郡公,加冠军将军,常在太官,主进御膳。
太官就是主管皇帝御膳的机构。毛脩之身为汉人降将,能够进入这种侍奉胡人皇帝的核心机构,并因厨艺(当然还有战功)当上南郡公,地位显赫。这段传奇经历,既表明毛脩之本职工作以外拥有顶尖的厨艺,也反映了北魏皇帝拓跋焘热衷接受南方饮食,并且有包容汉人官员的宽广气度。
南北政权各称正统,持续对峙,文化发展方向也各有千秋,南北饮食差异就是其中一面。之前我们提到,乳酪在北方大受欢迎,但南方人常年觉得它无法下口。《世说新语·言语》和《世说新语·排调》分别记载了这样两则故事:
陆机诣王武子(王济,引者注),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云:“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
陆太尉(陆玩,引者注)诣王丞相(王导,引者注),王公食以酪。陆还遂病。明日与王笺云:“昨食酪小过,通夜委顿。民虽吴人,几为伧鬼。”
王济是太原晋阳人,对南方来的陆逊之孙陆机夸耀羊酪,而陆机不以为然,觉得还不如没放盐的莼菜汤,表现出了强烈的不屑。西晋的短暂统一南北,也未能改变这种文化的差异。
陆玩与陆机一样同属吴郡陆氏,而王导是山东琅琊王氏衣冠南渡后的代表。陆玩身为吴地的大族,完全不能耐受乳酪带来的肠胃冲击,以致“通夜委顿”。“伧鬼”则是当时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轻蔑说法。这一笺只是两位重臣之间的玩笑话,但在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南方人对乳酪的抗拒都跃然纸上。 (51)
责编/徐征 美编/王琳 校对/王菲
张良仁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