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广东湿热环境易孳生蚊媒,广东药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渔你乡随”实践团深入肇庆怀集新平村,创新性利用“稻鱼混作”模式挑战基孔肯雅热防控难题,开辟生态防控新路径。
温暖潮湿环境蚊媒幼虫孳生旺盛如何破?
基孔肯雅热主要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传统稻田静水环境正是其孳生“重灾区”。针对化学灭蚊法存在的污染、抗药性等问题,广东药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从预防医学专业视角“源头控制”理念出发,聚焦稻鱼混作的公共卫生价值。
稻田“生物灭蚊网”实践成效如何?
“水里有孑孓,稻下藏成蚊。”带队老师王景鑫副教授一句话点破关键。
生态防控原理验证。团队通过实地调查与验证,一尾成年的鲤鱼在自然水体中日均可摄食数百至上千只孑孓,其摄食量与水温、光照、饥饿状态等有关。在高温季节,一尾20克左右的禾花鲤一天最多可摄食约1500只孑孓。
构建“生物防线”。团队提出并实践了科学的鱼苗投放策略,按“鱼稻1:10”比例(即每亩稻田配养50–60尾稚鱼),在蚊虫孳生高峰期,可构建起高效的“生物灭蚊网”,精准打击蚊虫生命周期的脆弱环节。“这就像是在蚊虫生命周期中最脆弱的阶段,布下了一道‘天然封锁线’。”
专业赋能乡村建设,鱼稻共生护健康
围绕“三级预防”理论,实践团向村民传授了稻鱼协同管理的技术要点,通过健康教育让村民认识稻鱼共作“防蚊防病、增收保健康”双重效益,不仅能一定程度上切断蚊虫从幼虫到成虫的转化链条,也避免了杀虫剂对生态系统的二次干扰,体现传统农业智慧与现代预防医学深度融合。
新平村村民反馈良好:“以前只觉得稻田养鱼能多赚点钱,现在才知道,这些小鱼还能防蚊防病,赚了健康又保了收成,真是双喜临门!”
广东药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渔你乡随”团队将实验室理论与田间实践相结合,将“稻鱼混作”转化为防控基孔肯雅热的生态“盾牌”,为打造科学、高效、可持续的基层虫媒病防控模式贡献“广药大”力量,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文|记者 陈辉 通讯员 王景鑫
图|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