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殷婷 纪培振
“再等俩月,这些绿珠子就该变成金疙瘩了。”德州乐陵市朱集镇委副、镇长孟洪沁的声音从枣林深处传来。8月6日, “践行 ‘两山’理念 建设美丽山东” 媒体行队伍,踏入了有着 “中国金丝小枣之乡”美誉的乐陵市。
许多饱经风霜的古枣树干上,都悬挂着特别的“身份铭牌”。凑近细看,保护级别、专属编号、科属信息、沧桑树龄……清晰在列。“它们是活着的‘绿色化石’。”孟洪沁轻抚着斑驳的树皮解释道。
在这片枣林中,每棵树都挂着巴掌大的木质铭牌——“树龄 800 年”“一级保护” 的字迹清晰可见。“你们看这棵……” 孟洪沁介绍,“光绪年间的县志里就提过它,现在每年还能结两百多斤枣子。” 这些铭牌是身份证,诉说着这片枣林的过往。
“我们对每一棵百年以上的古树都进行挂牌保护。这不仅是为了实施更精准的养护,更是让每一位走进枣林的人,都能认识并珍视这份来自历史的珍贵馈赠。”孟洪沁说,这片占地达30万亩的景区,是全国最大的千年原始人工结果林,其中1400余棵跨越千年的古树与1.4万余棵五百岁的“寿星”,共同构成了这片生态奇迹的核心。
为守护好这些“活历史”,乐陵筑起了坚实的生态屏障:建立金丝小枣种质资源库,划定核心保护区,为古树撑起一把无形的“保护伞”。
为了守护这些历史,枣林深处建起金丝小枣种质资源库。红砖墙围着的院落里,低温保存柜中的枣种,与野外划定的核心保护区相呼应。
“一亩地两份收,树上挂金果,地下长银花。”在一株五百年枣树的浓荫下,几株芍药探着紫红色花苞,与周围的油菜花海相映。守护,并非固守。当地在保护的基础上,智慧的触角伸向了林下空间,通过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朱集镇的枣林成方连片,枣树下套种牡丹、辣椒,每亩地的收入多了三千元。
一颗小小的金丝枣,在乐陵人手中变幻出万千姿态。它可以是锁住鲜甜的冻干小枣,也可以是醇厚的枣酒、风味独特的枣醋、健康的酵素……围绕这枚大自然的馈赠,一条充满想象力的产业链蓬勃生长。食品精深加工、枣类专用农机等关联产业环环相扣,21个品种、140余类产品,让小枣的身价倍增,附加值翻了几番甚至几十番。
这条枣产业链的延伸,远不止于舌尖。乐陵精心编织着枣文化与旅游的交响:枣博会吸引八方来客,旅游推广周点燃热情,枣林间的赛事活动充满活力;中国金丝小枣文化博物馆诉说着千年枣韵,百枣园汇聚天下名枣,20多处特色景点星罗棋布。与此同时,电商产业园、专业交易市场、批发集散地构筑起强大的流通网络,“商场超市、电子商务、连锁专卖、农超对接、直营店铺、酒店宾馆、航空高铁、国际贸易”——全渠道的销售版图已然成型。从守护绿色到收获金色, 乐陵用千年枣林,写下 “两山” 理念的鲜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