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AI恐慌?派拉蒙:别怂,用起来!
在人工智能技术席卷全球的浪潮中,好莱坞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派拉蒙Skydance联合公司新任掌门人大卫·埃里森近日的一番表态,为这场争论注入了新的思考维度。这位科技富豪之子向整个电影产业喊话:与其恐惧AI,不如拥抱它。
技术恐惧症的历史轮回
埃里森将当下的AI技术革新比作1990年代皮克斯推动三维动画取代传统手绘的变革。这个类比颇具深意。当年,许多传统动画师也曾担心电脑动画会让他们失业,但事实证明,新技术不仅没有消灭动画行业,反而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黄金时代。技术恐惧症似乎总是伴随着重大创新出现,但历史一再证明,真正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总能找到与新工具共处的方式。
"我们不是要取代创意,而是要给创作者一支新的铅笔。"埃里森的这个比喻生动地表达了他的核心观点。在他看来,AI不是创意的替代品,而是创意的放大器。就像当年电脑动画技术让创作者能够实现传统手绘难以企及的视觉效果一样,AI也将为电影人打开新的创作空间。
降本增效的现实考量
除了艺术层面的考量,埃里森还从商业角度阐述了拥抱AI的必要性。他指出,如今大制作电影的成本已经高到令年轻电影人难以承受的地步。以《终结者》为例,如果今天重拍,成本将大幅飙升。这种成本压力实际上扼杀了创新,使得电影公司更倾向于投资安全的续集和翻拍,而非冒险尝试原创故事。
AI技术有望改变这一局面。通过自动化部分制作流程,降低特效成本,AI可以帮助平衡预算,为更具实验性的作品创造生存空间。这种观点得到了部分业内人士的认同。狮门影业、AMC等公司已经与AI企业Runway展开合作,Netflix也公开分享了其在内容制作中使用AI的经验。
产业分裂的现状
然而,好莱坞对AI的态度远未达成共识。迪士尼和NBC环球等巨头正以侵犯版权为由起诉AI公司Midjourney。他们的担忧不无道理:AI模型训练需要大量数据,而这些数据往往包含受版权保护的内容。更棘手的是演员和创作者对AI可能盗用其肖像或作品的忧虑。
这种分裂反映了技术变革期的典型特征:先行者看到机遇,保守者关注风险。但历史告诉我们,最终往往是那些能够平衡创新与规范的企业能够笑到最后。
未来已来:互动娱乐的想象
埃里森还描绘了一个更具前瞻性的图景:观众通过AI技术与电影角色直接互动。这种设想并非天方夜谭。随着生成式AI和虚拟现实技术的进步,被动观影体验正在向互动娱乐演变。这种变革可能会重新定义"电影"这个概念本身。
技术乐观主义的挑战
埃里森的立场体现了一种技术乐观主义,但这种乐观需要面对现实挑战。如何确保AI工具不会沦为压榨创作者的手段?如何建立公平的版权机制?如何在效率与人文关怀之间取得平衡?这些问题都需要产业各方共同寻找答案。
结语
在技术变革的十字路口,恐惧与期待总是相伴而生。派拉蒙的"拥抱AI"立场为好莱坞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应对之道:既不盲目追捧,也不因噎废食,而是以开放心态探索技术与创意的融合之道。毕竟,电影产业的本质就是不断突破想象力的边界,而新技术往往正是突破这些边界的利器。在这个意义上,AI或许真的只是给电影人的又一支"新铅笔"——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