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扣肉的文明蝶变

Kommentarer · 0 Visninger

如今,龙塘扣肉这道有着近200年历史的非遗美食,从昔日红白喜宴上铺张浪费的“面子工程”,华丽转身为引领文明新风的“金字招牌”。

  本文转自:广西日报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谢永辉

龙塘扣肉在芦笙比响大赛上发布亮相。本文图片均由陆德全/摄

为宴席制作的龙塘扣肉。

   视点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谢永辉

   在柳州市“北大门”的柳北区长塘镇,一碗色泽金黄、肥而不腻的扣肉,正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上的乡风民俗。

   柳北区创新性地将非遗美食技艺传承与移风易俗深度融合,以小切口撬动乡风文明建设大变化。如今,龙塘扣肉这道有着近200年历史的非遗美食,从昔日红白喜宴上铺张浪费的“面子工程”,华丽转身为引领文明新风的“金字招牌”。

   1 以产业收益破陈规陋习

   龙塘扣肉起源于长塘镇西流村龙塘屯,其制作技艺独特——以本地山楂茶叶水调制酱料,佐以冬菇、红枣,夹入酥炸槟榔芋片,形成“肥而不腻、芋香肉融”的黄金搭配。这道传统硬菜曾是红白喜宴“标配”,象征主家体面。

   当地一度陷入“每桌必摆满碗肥肉”“办一场酒,半年白干”的铺张攀比怪圈,成为村民的沉重负担和乡风文明痛点。

   “以前你家摆20桌,我家就得摆25桌,借钱也要办得更‘体面’。”西流村党总支书记张成回忆,酒席菜品多达十八九个,一张桌子都摆不下,“早年间,别的乡镇有老人过世,家人按照当地习俗在祠堂大摆宴席,连办7天,开席就是60来桌。过后算账,逝者子女每人都背上了近10万元的债务。”

   如何才能改变村民根深蒂固的观念?这道美食产业的红火发展带来了契机。

   2016年,返乡青年陆德全传承父亲手艺创立品牌,并推动“龙塘扣肉制作技艺”列入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他创办标准化手工作坊,组织村民进行小规模量产销售,年销售额突破80万元,累计销售超过1.5万碗。

   “快到销售旺季,我都会提前请一些村民来作坊参与加工制作。扣肉销售完后,给他们分红。”陆德全说,春节前要忙整整一个月,忙完下来,每个人都能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

   这一产业带动全村不少村民也开始自制扣肉销售,随之延伸出原材料种养、加工、文旅等产业链,全村人人都从中受惠。张成的堂叔每到中秋、春节等重要节庆,都能卖出三四百碗,净赚数千元。

   “这是一笔明明白白的经济账,让大家都能清楚地看到,从龙塘扣肉产业中获得的实利,远胜于在宴席上盲目攀比带来的‘虚面子’。节省下来的钱,还可用于扩大生产实现增收。”张成表示。

   与此同时,村两委不厌其烦地上门做工作,龙塘屯还成立了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能人代表和村民骨干组成的“龙塘扣肉文明理事会”,针对村里红白事,从宴席成本的预算控制入手,逐步引导,让大家意识到“节俭也能办大事”。就这样,村民的观念渐渐转变。

   前不久,村里有老人过世,只办了7桌,菜品也是按约定的十大碗。“现在村里办酒席,主家不攀比,客人送礼金也不攀比,这种风气很好。”村民陆关明说。

   2 以文化认同铸“新风之魂”

   “我们深入挖掘龙塘扣肉制作技艺中蕴含的‘物尽其用、珍惜食材’等传统美德,在非遗传承过程中,积极探索文化传承与移风易俗的结合点,剥离其炫富攀比的旧标签,将其意义重置为品质共享、适度表达、家乡味道和集体尊严的文化新符号。”柳北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陆德全和乡厨创新开发标准碗装扣肉,推广小份扣肉、简约宴席等新理念,并将其融入修订后的村规民约,使之成为精简宴席的首选标杆。村民积极响应,用精致小份扣肉替代传统大份铺张,既保留非遗美食精髓,又有效遏制浪费,降低宴席成本。

   名声在外的龙塘扣肉吸引众多人前来,向当地厨师或传承人学习制作技艺。“龙塘扣肉文明理事会”将移风易俗理念深度嵌入扣肉制作培训课程,潜移默化地进行文明引导。

   陆德全家对面的空地,原本是用于大操大办的传统红白宴席场地。村里利用项目资金,将这里改造成文化小广场。如今,小广场既是宣传阵地又是休闲锻炼场所,也是议事场所,村里活动组织、“文明餐桌”讨论、重大事项协商等都在此进行。

   在村口路边,新立了一块刻有“龙塘屯”名字的大石头。这块石头是由村民们自发捐款设立,完工后的剩余款项成为村里的奖学基金。为了能让此处路面更宽敞,不影响会车,石头所处位置也是村民从自家地里让出来的。“从村里大小事都看得出,村民的文明素养明显提升。”张成说。

   3 以品牌效应树“文明之风”

   近年来,当地一直在大力打造“龙塘扣肉”非遗品牌,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在积极助力。2020年、2022年,陆德全带着龙塘扣肉两次登上央视美食栏目。

   央视镜头下的“非遗名片”极大增强了村民的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大家主动维护生产标准,形成“以质为先、诚信经营”的行业新风,文明行为从“要求我”转变为“我要求”。

   文明新风吹拂,龙塘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多元文化,主动为市区少数民族搭建文化展示平台。自2017年起,陆德全联合居柳少数民族群众多次举办民族文化交流活动。2023年“五一”期间举办的第三届民族团结芦笙比响大赛,吸引来自柳州周边及外省141支队伍参赛,观众近5万人次;国庆期间的芦笙超级比响嘉年华同样反响热烈。

   活动期间,村里每家每户都有人自发参加志愿服务队,引导停车、维持秩序、做好后勤。对于远道而来的参赛队伍,大家自由分配,各自领回家免费安排食宿。

   记者采访中,刚好有两个苗族姑娘从市区赶来摘黄皮果。她们走进陆德全家,打完招呼就自然地上桌吃饭。“我们来参加芦笙比赛时,得到村民家人般的热情款待,此后就真拿这里当自己家了。”苗族姑娘陈春莲说。

   文化品牌建设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村民开发扣肉制作体验项目,吸引游客前来品味美食、感受文化。大型芦笙比赛等节庆活动期间,周边农家乐、特色小吃摊点生意火爆,有村民两天收入超万元。

   触手可及的实效,让村民真切感受到文明新风带来的福祉。这份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既筑就了群众自觉践行新风尚的坚实根基,更为移风易俗工作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让文明新风吹遍乡野田间。

Kommenta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