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小孩自制生态缸,鱼苗游得欢,背后关爱却暖心

التعليقات · 1 الآراء

一群孩子围着桌子,摆弄着砂石、贝壳和鱼苗,脸上满是好奇和兴奋。这不是普通的玩耍,而是一场特别的活动——“小小生态工程师”,在市南区太湖路社区儿童活动空间火热开场。活动专门为困境儿童设计,让他们

  一群孩子围着桌子,摆弄着砂石、贝壳和鱼苗,脸上满是好奇和兴奋。这不是普通的玩耍,而是一场特别的活动——“小小生态工程师”,在市南区太湖路社区儿童活动空间火热开场。活动专门为困境儿童设计,让他们在游戏和实践中,学会关心自然,感受成长的快乐。

  

  活动刚开始,孩子们就玩起了“植物拼图”。他们分成小组,七手八脚地把拼图拼完整,笑声和讨论声此起彼伏。这个游戏不只是好玩,更让孩子们在合作中拉近了距离。每个人都出了力,拼图完成后,孩子们拍手欢呼,脸上写满了成就感。

  接着,志愿者带着孩子们走进“生态系统小讲堂”。他们用简单的语言,讲了大自然的循环是怎么回事,比如水、植物、动物之间怎么互相帮忙。孩子们听得认真,还抢着回答问题。9岁的小于举手说:“原来鱼和微生物也能当朋友!”他的话让大家都笑了,也让孩子们开始聊自己知道的小生态。

  动手实践是孩子们最期待的环节。他们一人一个小玻璃缸,里面可以放砂石、贝壳、鱼苗和微生物。志愿者在一旁教他们怎么摆放,怎么让这些材料组成一个能“活”起来的小生态。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操作,有的还给自己的生态缸起了名字。看着鱼苗在水里游来游去,孩子们眼睛亮亮的,像发现了新大陆。

  小于特别开心,他捧着自己的生态缸说:“我要每天看看它有没有变化,还要写下来!”其他孩子也跟着点头,纷纷表示要好好照顾自己的小生态。志愿者笑着鼓励他们,说这不仅是游戏,更是学会对生命负责。

  

  这次活动还有个特别的地方,志愿者和孩子们结成了一对一的“伙伴”。未来两周,他们会在微信群里随时解答孩子们的问题,比如鱼苗怎么喂,微生物会不会跑。孩子们每天观察自己的生态缸,把变化记下来,志愿者也会陪着他们,教他们怎么更科学地观察和记录。

  这场活动是市南区“喃喃解忧”项目的一部分,专门为困境儿童打造。组织者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不只学到知识,还能感受到关心和陪伴。活动不光教孩子们认识自然,还想帮他们变得更自信,愿意去探索新东西。

  数据上来看,市南区已经为200多个困境儿童提供了类似的活动。每次活动,孩子们都能学到新技能,比如观察力、动手能力,还有团队合作。据统计,参加过这类活动的孩子,80%以上都说自己更爱学习了,也更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想法。

  活动背后,还有中国海洋大学的“榉海偕行”实践团。他们是一群大学生志愿者,专门抽出时间来陪孩子们玩、教他们知识。他们说,看到孩子们从害羞到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特别有成就感。这种陪伴,不只是教知识,更是让孩子们觉得有人在乎他们。

  活动的设计很用心,不只是玩一天就结束。线上指导让孩子们能持续参与,学会坚持。比如小于,每天都会在群里发照片,展示自己的生态缸,还会问:“为什么我的鱼苗游得慢了?”志愿者会耐心地解答,告诉他可能是水温变了,或者需要换点水。

  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东西,也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困境儿童往往缺少关注,但通过这些活动,他们开始相信自己也能做好事情。组织者说,他们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勇敢面对生活。

  

  这场活动,就像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小种子。生态缸里的鱼苗和微生物在生长,孩子们的信心和好奇心也在发芽。或许有一天,这些孩子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爱护这个世界。你觉得,这样的活动,能不能让更多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呢?

التعليقا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