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院:把博物馆变成人人喜爱的大学校

Comments · 4 Views

近年来,川博以“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为核心,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构建馆内博物馆课程、馆外文化惠民活动、线上数字资源普及的三维立体教育体系;践行“大教育”“重研究”“均等化”“终身学习”“开放共享”

  本文转自:四川日报

四川博物院暑期非遗木偶戏展演活动现场。

参加四川博物院暑期夏令营的孩子们在展厅学习。

  四川博物院流动博物馆皮影体验活动现场。

  □王瑞昌 吴晓燕 文/图

    暑假,四川博物院(以下简称川博)人流如织。天南海北的游客慕名而至,展厅里时常可看到一群小学生津津有味地听带队老师讲文物,他们来自“川博学苑”暑期夏令营。

    今年7月起,川博推出暑期夏令营活动,开设体系化的博物馆课程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受到家长和孩子的追捧。

    博物馆是一所大学校。近年来,川博以“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为核心,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构建馆内博物馆课程、馆外文化惠民活动、线上数字资源普及的三维立体教育体系;践行“大教育”“重研究”“均等化”“终身学习”“开放共享”的理念,让越来越多的人在博物馆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量身定制暑期夏令营 让孩子们爱上传统文化  “通过这件咧嘴大笑的击鼓说唱俑,是不是可以看出四川人从古至今的乐观天性……”8月4日,“川博学苑”暑期夏令营的老师卢蓉蓉站在川博“明星文物”击鼓说唱俑前,讲述着文物背后的故事。“太有趣了!”孩子们纷纷点赞。

    近年来,博物馆教育职能备受关注。那么,孩子们会把博物馆当成有趣的学校吗?

    伴随着川博研学中心的开放,“川博学苑”暑期夏令营在今年7月如期开班。在这里,孩子们可以接触到历史、艺术、科学、国学四大主题的体系化博物馆课程,也能参加诗词诵读、硬笔书法、非遗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暑期夏令营是川博解决群众假期带娃‘急难愁盼’问题的创新举措。”川博公众服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暑假期间没空带娃的家长只需要把孩子送到博物馆,孩子就能在这里快乐学习一整天。

    怎么欣赏文物?孩子们可以跟随暑期夏令营的老师在诸多“镇馆之宝”前欣赏,感受中国古代非凡的艺术成就。为了让大家加深对青铜器的了解,老师还专门准备了青铜器教具让孩子们把玩。

    文物里蕴含了中国古人的哪些智慧?课程特别设置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内容。比如,一块东汉制盐画像砖,便让孩子们了解到东汉时期的四川人已掌握了深井固井技术。

    如何寓教于乐?暑期夏令营还安排了剪纸等非遗手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硬笔书法课不光练字,书法老师还结合展厅藏品,讲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过程;名篇阅读课则让孩子们在抑扬顿挫的诵读声中领略古代先贤的智慧。成都家长王先生表示,暑期夏令营每天还留了一小时自主作业时间,由老师监督孩子完成暑假作业并提供基础答疑,这也让他很满意。

    两个月的暑期夏令营吸引了530多个孩子踊跃参与,有家长还给外地来蓉旅游的亲戚推荐,不少市州的家长也打来电话咨询。川博未来将推出住宿班,满足市州孩子们的需求。

  打造流动博物馆 让优质文博资源直达基层  8月1日晚,四川博物院流动博物馆“文明奇遇”城市巡展活动走进宽窄巷子。文物复制品展览、古代体育运动等互动体验,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欣赏和热情参与。这是川博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助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一项举措,旨在推动优质文博资源直达基层。

    推进文博资源均等化,川博一直在不断探索。早在2009年,川博就建立了国内首个“大篷车”流动博物馆,把文物展览办到文博资源薄弱的地区,让更多群众享受到博物馆的文化服务。

    “当流动博物馆开进凉山州普格县螺髻山铁道兵希望学校,孩子们满眼新奇……”川博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年来,川博流动博物馆已完成巡展138站,行程40余万公里,惠及160余万观众。

    2016年,中国博物馆协会流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川博被推选为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9年来,专委会推动成员单位走进基层。由川博牵头的“重走长征路流动展览”等展览,以特定主题为主线,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生活。今年年初,川博等多家博物馆再度聚焦流动博物馆优质资源直达基层的主要路径和体系,研究可推广、可复制、可示范的模式与机制。

    目前,流动博物馆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川博工作人员介绍,流动博物馆开进成都宽窄巷子,是助力四川构建“全域全业态全链条”文旅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新探索。未来,流动博物馆还将深入社区、学校以及更多商圈开展文化服务,为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注入活力。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终身学习的课堂

    如何更好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持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川博坚持践行“大教育”“重研究”“均等化”“终身学习”“开放共享”的理念。

    丰富的陈展是个大课堂,运用多媒体等展示手段,展览趣味性与教育性大大增加。文物修复开放公众观摩等活动,让文物修复为更多人所知;川博官网等平台推出的文物赏析专题等知识普及,以及博物馆举办的“库房开放日”活动等,拓展文博知识传播途径;而博物馆文创的不断开发,也助力文博知识的传播与普及。

    重研究也是川博的一大特色。2015年,川博成立全国第一家专门从事博物馆教育的科研机构——四川省博物馆教育研究所(以下简称博教所),并牵头建立四川省文博教育联盟学校、全国家校馆教育联盟等平台,以开放共享的姿态盘活博物馆资源。尤其是博教所的成立,让川博成为全国博物馆文教机制探索的开创者。以博教所为平台,川博已与100多所大中小学建立馆校合作机制。“博物馆研学实践教育研究”“我把川博文物讲给你听”等教育研究与实践,不断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之举。

    在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川博还逐步构建全天候、多场景、有针对性并贯穿全龄段的博物馆教育服务模式。截至目前,川博已开发超过200项课程及活动,设计20余条研学旅行和文化旅行线路,每年教学时间超过1000课时。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通过丰富的课程培养对博物馆的兴趣,就连老年人也有机会深度参与博物馆活动。“生活美学·成人雅集”等系列活动,让参与者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体验历史文化和艺术创作的乐趣。“青年之家”项目利用晚间空闲时间开展传统文化课程,为青年人提供深度感知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此外,川博还推出摄影艺术培训等老年专场活动,满足老年群体的文化需求。

    “我们将继续以开放共享的理念盘活博物馆资源,对博物馆教育进行体系化构建、项目化推进、时代化呈现、全域化实施。”四川博物院党委书记向和频介绍,未来,川博将努力营造“汇学、慧学、惠学”的大学校教育生态,引领群众文化生活新风尚,让更多人爱上博物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