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立大功!研究发现:土豆对这几种慢性病有好处,可常吃

Kommentarer · 5 Visningar

办公室里,李阿姨正端着一盘刚出锅的土豆炖牛肉走进来。她一边笑着说:“医生刚跟我说,吃点土豆对身体好,尤其我这高血压,竟然有帮助!” 几个同事一听都围了上来,有的嘴里还嚷着“不是说土豆淀粉高,不健

  办公室里,李阿姨正端着一盘刚出锅的土豆炖牛肉走进来。她一边笑着说:“医生刚跟我说,吃点土豆对身体好,尤其我这高血压,竟然有帮助!”

  几个同事一听都围了上来,有的嘴里还嚷着“不是说土豆淀粉高,不健康吗?”,也有人半信半疑:“真的假的?”其实,这事儿还真不是李阿姨一厢情愿地听信偏方。

  最近一项研究又把这个普普通通的食材推上了风口浪尖,而且这次,重点放在了慢性病领域上——高血压、2型糖尿病、以及肠道炎症。

  很多人一听土豆两个字,第一反应是“高淀粉、高升糖”,总觉得离健康饮食差得远。殊不知,真相可能正好相反。

  先说高血压的问题。大家平时都听说控制盐分、少吃油腻的东西就好,但很少有人意识到,钾元素摄入也是关键一环。土豆尤其是蒸熟不去皮的那种,钾含量是非常高的,甚至比香蕉还高。

  钾能够帮助调节钠的代谢,减少钠在体内的滞留,从而降低血压。这一点其实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也有强调,只是很多人根本没放在心上。

  根据一项统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到,增加钾摄入的同时控制钠摄入,可以显著改善血压情况。一个中等大小的土豆就含有约900毫克钾,这个数值已经相当可观。

  而且它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只能油炸才好吃”。如果采用蒸、煮、炖的方式,它的升糖指数其实是中等水平,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甚至比白米饭还低一点点。

  再来说说2型糖尿病。这个问题一直是大家谈之色变的健康挑战。不少人因为担心血糖升高,连土豆都不敢碰。

  其实这里面有点误会。土豆虽然含有淀粉,但这种淀粉是典型的“抗性淀粉”,尤其在冷却之后(比如冷藏过夜的土豆),抗性淀粉的含量会显著上升。

  这类淀粉在肠道中不会被完全吸收,会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有助于调节胰岛素敏感性。哈佛这次的研究就专门提到了一项长达10年的追踪数据,发现那些规律食用蒸土豆的人群,在控制总热量摄入、饮食均衡的前提下,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反而更低。

  也就是说只要吃得方式对,频率合适,土豆并不会成为糖尿病的“推手”,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作用。

  当然这并不是鼓励大家顿顿吃土豆泥蘸番茄酱或者大吃薯条,那种吃法不但不健康,还真的是在拿血糖开玩笑。

  还有一个大家平时不太在意的健康问题肠道炎症。其实肠道问题现在特别普遍,不少人年纪轻轻就开始肚子胀、便秘或者拉肚子反复交替,动不动就查出点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结肠炎这类情况。

  这类问题跟饮食纤维摄入少,肠道菌群紊乱密切相关。而土豆本身是富含膳食纤维的,尤其是不去皮的土豆,那些看似粗糙的外皮其实才是精华所在。

  膳食纤维可以增强肠道蠕动,减少肠道对毒素的吸收,还能为肠道好菌提供“食物”,改善菌群结构。

  土豆冷却后产生的抗性淀粉在肠道发酵,会产生丁酸钠这种对结肠特别友好的短链脂肪酸,有抗炎作用。

  长时间摄入这些成分之后,很多慢性肠炎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改善,排便规律了,肠道舒适感也增强了不少。

  但问题不在土豆本身,而是加工过程。像土豆炖排骨、土豆炒青椒、土豆丝拌醋这种家常做法,只要别太油、别太咸,本质上对身体是有益的。

  特别是那些长期精细饮食、每天主食都吃白米白面的上班族,适当引入一些蒸土豆、土豆片炖汤这种形式,能补充膳食纤维、增强饱腹感,对控制体重也有帮助。

  这里不得不说个关键数字。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的数据,中国人平均每天的钾摄入量大约在1600毫克左右,而推荐摄入量是3500毫克,几乎是实际摄入的两倍。

  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每天都在钾摄入不足的状态里,而土豆正好能填补这个缺口。同时现代城市生活节奏快,很多人吃饭匆忙,加上蔬菜摄入不足,导致肠道问题频发。

  若能适当引入土豆这种价廉物美、营养丰富的食材,不仅能缓解高血压、帮助糖代谢,还能修复肠道屏障。

  当然这也不是说土豆能治病,更不是吃了就能立马见效。但它确实是个在现代饮食结构中被低估的健康帮手。

  要知道,那些被吹捧为“超级食物”的西方食材,不一定比土豆强多少,甚至不少国外营养专家也公开表示,像土豆这种传统食材才是真正实用的选择。

  毕竟不贵、易获取,还能做出千变万化的美味。比起跟风去买那些动辄几百块一罐的进口代餐粉,不如每天饭桌上少点精米白面,多一碗清蒸土豆丁。

  最后要说一句,土豆确实是好东西,但也不能盲目跟风暴吃。

  比如对于肾功能不全的人来说,钾摄入过多可能引发风险,这种情况下就要咨询医生;再比如,有些人吃太多高淀粉食物血糖波动大,也要注意搭配粗粮和蛋白质,平衡饮食结构。

  所有饮食建议都不能脱离具体个体情况来讨论,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一样的吃法。

  如果是慢性病患者,还是建议到正规医院做详细检查,根据医生意见调整饮食结构,不可单纯依赖网络建议或者“养生朋友圈”的经验。

  参考资料: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3.《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土豆与慢性病研究论文集》4.《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5.《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校对 庄武

Kommentarer
会员免费服务:时刻音乐 时刻云盘 时刻工具箱 时刻标签 GitHub加速 时刻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