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读什么书

Comentários · 0 Visualizações

本文转自:铜川日报十月的风,总带着点不疾不徐的温柔。它吹黄了街边的银杏,吹开了檐角的桂花,也把夏日里浮躁的心气悄悄抚平。这样的日子里,最适合搬一把藤椅坐在阳台,盖一条薄毯,手边放一杯温热的茶,

  本文转自:铜川日报

  十月读什么书

  聂顺荣

    十月的风,总带着点不疾不徐的温柔。它吹黄了街边的银杏,吹开了檐角的桂花,也把夏日里浮躁的心气悄悄抚平。这样的日子里,最适合搬一把藤椅坐在阳台,盖一条薄毯,手边放一杯温热的茶,再摊开一本书——不必急着读完,也不用刻意记诵,只让文字随着秋风漫过心头,便觉是这一季最好的时光。

    最先想读的,该是与秋意相和的散文。比如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先生的文字,素来像秋日里晒过太阳的棉絮,软乎乎的,却满是生活的暖意。翻到写“桂花”的那篇,他说“桂花美阴,叶坚厚,入冬不凋。开花极香浓……”寥寥数语,却让人仿佛站在老院的桂树下,看细碎的金黄花瓣落在书页上,连呼吸都裹着甜香。再读《葡萄月令》,从“一月,下大雪。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读到“十一月。葡萄下架。”文字里藏着庄稼人对土地的珍视,也藏着对时光流逝的从容。十月读这样的书,就像捧着一捧刚炒好的栗子,剥开来满是软糯的甜,连窗外的风声,都成了最好的背景音乐。

    若想在秋日里寻一点诗意,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或许是不错的选择。这位诗人的文字,带着秋日特有的深邃与沉静,像傍晚时分透过云层的霞光,温柔里藏着力量。“美无非是可怕之物的开端,我们尚可承受……”这样的句子,适合在十月的午后慢慢读。阳光斜斜地落在书页上,把字迹染成暖金色,读着读着,便会想起郊外的稻田——金黄的稻穗在风里轻轻摇晃,看似平静,却藏着一整年的生长与沉淀。里尔克的诗,不似春日的烂漫,也不像夏日的热烈,偏偏契合了十月的气质:有收获的厚重,也有对时光的温柔叩问。读累了,抬头看看天上的云,慢悠悠地飘着,竟觉得诗里的句子,都落在了云絮里。

    若是偏爱故事,也不妨读一本带着烟火气的小说,比如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这本书的开篇,便是“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一上来就把北平小羊圈胡同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十月读它,正好能跟着书中的人物感受老北京的秋日日常:祁老太爷在院里种的石榴树该结果了,韵梅会忙着腌咸菜、晒萝卜干,瑞宣会在灯下读几页书,偶尔抬头看看窗外的月亮。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都带着生活的温度,哪怕是柴米油盐的琐碎,也写得活色生香。读这本书时,窗外的银杏叶正好簌簌落下,落在窗台上,像给故事添了一抹秋日的注脚。仿佛自己也成了小羊圈胡同的一员,跟着他们一起经历四季流转,感受人间烟火。

    有时十月的雨会来得突然,淅淅沥沥地打在窗棂上。这样的雨天,最适合读一本游记,比如陈丹燕在书中写,沿着莱茵河行走,从科隆大教堂到海德堡的老桥,从柏林的街头到慕尼黑的啤酒馆,文字里满是对异域风情的细腻观察。雨声里,跟着她的笔触走进海德堡的秋日,仿佛自己也撑着一把伞,走在异国的街头,看秋雨打湿红砖墙,听教堂的钟声在雨雾里慢慢散开。这样的阅读,像一场不用远行的旅行,在文字里走过山川湖海,心里满是平静与开阔。

    十月的书,不必追求深刻,也不用苛求宏大。它可以是一本散文,记录着草木光阴;可以是一本诗集,藏着秋日的私语;可以是一本小说,写尽人间烟火;也可以是一本游记,带你走遍万水千山。重要的是,在这个被秋风温柔包裹的季节里,让书成为心灵的栖息地。当阳光落在书页上,当桂香漫进字里行间,当雨声伴着文字流淌,你会发现,十月的读书时光,本身就是一首温柔的诗。

    合上书时,天色已近黄昏。窗外的银杏叶被夕阳染成了金黄色,远处传来归鸟的啼鸣。起身伸个懒腰,怀里还留着书页的温度。原来十月读什么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季节里,我们愿意慢下来,与文字相遇,与自己对话——这便是十月最好的馈赠。

Comentários
会员免费服务:时刻音乐 时刻云盘 时刻工具箱 时刻标签 GitHub加速 时刻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