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6日揭晓的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中,生命科学奖首次颁给了古生物学家。他们通过数十年艰苦的野外考察和研究,向世界证明了一件事:恐龙从未彻底离开我们,它们还“活着”,正以鸟类的形态,飞翔在我们头顶的蓝天之上。
此次获奖的三位古生物学家分别是河北地质大学特聘教授季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与周忠和。三位科学家因在“鸟类起源于恐龙”的研究中提供关键化石证据,并推动该理论从假说转化为被广泛接受的科学共识,而获得这一殊荣。
跨越百年的“假设”在中国找到答案
1868年,英国生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提出鸟类可能起源于恐龙。一个世纪过去,这一假说虽不乏关注,却始终悬而未决。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约翰·奥斯特罗姆再次提出鸟源自一种小型虚骨龙类恐龙,才让这一设想又回到聚光灯下。
真正让假设变成现实的,是中国学者的发现。20世纪90年代,季强和已故古生物学家陈丕基分别在中国辽西地区发现了世界上首批带羽毛的非鸟恐龙化石。这些化石证据首度明确指出,恐龙与鸟类之间存在进化联系。
“当我第一次看到恐龙化石上有羽毛的时候,那种震撼至今难忘。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恐龙。”季强回忆说,“过去认为恐龙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但事实上,它们中的一部分进化成了鸟类。我们现在看到的鸟,就是活着的恐龙。”
鸟类是恐龙在地球上的生命延续
从羽毛到翅膀,从爪形到骨骼构造,三位科学家和他们的团队发现并研究了大量“过渡类型”化石,揭示出兽脚类恐龙到鸟类之间演化的完整脉络。
接到获奖电话时,徐星正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的山沟沟里进行科学考察,他拿起脚边的一块新发掘出的恐龙化石感叹,“获奖的惊喜和科学发现的乐趣都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我的第一篇关于恐龙与鸟类关系的论文,就是在云南完成的。”徐星说。后来,他和周忠和通过系统发育分析、解剖学研究和功能推测,不仅证实了鸟类源自兽脚类恐龙,还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演化链条。这一成果彻底改写了人类对恐龙的认知。
周忠和还长期致力于早期鸟类、湖鸟类及其功能结构的研究,他表示:“我们团队研究了很多与飞行相关的特征,也发现了不少影响演化过程的生态因素。每一次研究都是一次再认识‘鸟类是谁’的机会。”
从理论假设到化石证据,从孤立现象到系统模型,科学家们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一次由“猜想”到“共识”的跨越。而这项研究,也悄然改变着公众对恐龙的想象——它们不再是遥远时代的霸主,而是头顶飞过的鸽子、麻雀、乌鸦,水上飘着的鸭子、天鹅……
“我们依旧和‘恐龙’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季强说。
三位获奖者让我们看到:亿万年前的恐龙并未消失,而是换了一个名字——鸟。
首次颁授是向生命本源探寻的致敬
“生物学家就像远古世界的探险者。”曾在高原、戈壁、荒野中度过无数个日夜的徐星说,“在探索远古生命的过程中,我们就想走进自然、理解自然,最终与自然社会融为一体。虽然过程很艰苦,但能让人们看到,科学不是冷冰冰的,而是有温度的。”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阵地。辽西的热河生物群、内蒙古的二连恐龙化石、云南的晚白垩世鸟类标本,都为世界描绘出清晰的恐龙到鸟类的演化之路。
未来科学大奖对三位学者的表彰,不只是对其个人科研成就的认可,也映照出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持续发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作为由香港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设立的民间科学奖项,自2016年起,未来科学大奖便致力于表彰在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做出杰出科学成果的研究者。此次生命科学奖首次授予古生物学家,是对生命本源探寻的一次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