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未来人才的“金钥匙”

Comments · 17 Views

本文转自:青年报记者刘昕璐华东师范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微专业开班仪式。青年报记者刘昕璐摄年轻学子通过微专业学习,掌握多样化技能的故事正在高校不断上演。作为高等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型教育模

  本文转自:青年报

  锻造未来人才的“金钥匙”

  ——上海高校微专业观察

  记者 刘昕璐

  

      华东师范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微专业开班仪式。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摄

      年轻学子通过微专业学习,掌握多样化技能的故事正在高校不断上演。作为高等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微专业以其“小学分、精课程、高聚焦、跨学科、灵活性”等特点,如同一把把精准的钥匙,开启人才培养的新路径。这种注重目标导向、实践应用、灵活定制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关注。记者走访上海多所高校发现,各校微专业的具体模式和专业设置各具特色,他们都在积极探索这一灵活方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加餐”。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华东师范大学自2022年启动微专业项目以来,已建成32个微专业,覆盖人工智能、空间治理、数字贸易等领域。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院拔尖与通识教育办公室主任刘俊升介绍,与传统辅修专业严格的课程体系不同,微专业更贴近行业需求,更像是一种重新整合课程资源形成的“行业课程包”。今年9月起,华东师大还推出“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数学资优教育”等一批同时面向社会开放的微专业,进一步加强校企协同,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真正让市场检验培养成效”,其实已经在就业端口有所呈现。今年暑假,华东师范大学曾做过一个统计:修读微专业的2025届毕业生共50人,早在6月,其中94%的学生已落实升学和就业去向。对升学学生而言,微专业通过交叉课程构建跨学科知识框架,可弥补主修专业单一性的不足,也提升了学生申请国内外顶尖高校的竞争力。对就业学生而言,微专业精准补足产业急需技能,如数字贸易与管理微专业赋予非商科生跨境电商运营能力,家庭教育微专业证书成为社区教育机构认可的职业资质。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职业发展中心主任章晶晶观察到,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选择微专业“加餐”的学生,往往职业规划意识强,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能力强,在就业市场中富有竞争力。微专业超越了传统学历和学位的概念,重新定义人的能力素养。

      打造跨学科成长“立交桥”

      在华东理工大学,微专业的学习并不一定在传统教室里,它可以在每个学生方便的场合进行。这种便捷的模式,甚至吸引了一些在读研究生报名学习。

      华东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万永菁告诉记者,2018年学校就开始探索开设微专业,2021年起,全面开放线上微专业课程体系,实现所有微课程向学生开放,构建起跨学科学习的育人平台。截至目前,已有2000余人次获得微课程证书,60余名同学获得了微专业证书。

      所有微专业课程开设到线上后,课程设置更趋灵活,学生可以选修单门,获得单科证书,也可以修满一个微专业的全部课程,获得微专业证书。学校目前开设了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等10个微专业。

      “相较于辅修专业,微专业凭‘轻量级’学习模式,不仅具有学习灵活性,更能契合学生的个性化成长的需求。”在万永菁看来,两者并非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共存,共同构建起学生跨学科成长的“立交桥”。

      万永菁认为,随着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愈发凸显,而微专业以其轻量化、强聚焦的跨学科属性,将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益补充,为大学生找准学习方向、契合时代需求提供了实用路径。

      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

      “上海大学面向国家和上海市战略,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色,目前共设置13个微专业,重点聚焦上海市‘3+6’产业中的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两个相关领域。”上海大学教务部教学建设处处长杨昕昕介绍道。

      与其他高校相比,上大在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领域微专业的人才培养中特别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上与产业界联系紧密,联合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学生就业情况优化课程设置。

      “从2025级新生开始,微专业作为个性化模块中的跨学科模块进入同学的培养方案中。”杨昕昕说,学校就此发布了相关管理办法,微专业成绩单独管理,修满规定学分、达到要求的,颁发修读证书,未达授证标准的,颁发修读证明,部分课程可抵充主修专业选修课。

      在此过程中,学校还积极做了相关调研。学生普遍更加关注国家战略、更加关注需求和自身的发展。同时,对微专业的反馈也较为积极,认为微专业能够帮助他们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提升继续深造和就业的竞争力。

      培育未来学科“试验田”

      市教委高教处介绍,上海已在去年7月于全国率先出台了《上海高校微专业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希望破解高等教育传统模式“慢变量”与产业快速迭代之间的矛盾,从而建立高校教学资源供给的高效响应机制。同时,解决传统专业口径与企业需求不能完全匹配的问题,突破学科专业目录的局限,根据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其次,希望以微专业的设置来促进高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迭代,通过微专业建设,“蓄积”一批面向未来学科的优质课程,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为后续传统专业改造升级和新专业建设奠定基础。

      微专业政策出台以来,得到上海各高校的积极响应。截至目前,已有32所本科高校开设了383个微专业,在读学生13000多人;5所职业院校开设了13个微专业,在读学生近200人。同时,上海市教委重点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上海市先导产业领域,主动引导微专业的布局,如启动集成电路微专业建设试点工作,共有19所高校积极申报,经校企专家联合评审,立项建设35个相关微专业。

      未来,上海将持续推进和深化微专业改革,将其作为交叉学科建设的“先遣队”与专业调整的“试金石”,将更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破解育人供需错位难题,培育更多能主动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Comments
会员免费服务:时刻音乐 时刻云盘 时刻工具箱 时刻标签 GitHub加速 时刻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