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

评论 · 0 浏览

10月18日上午,在墨子鲁班故里山东滕州,多位研究墨子鲁班文化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有力的专业回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浓厚的科学思想和创新基因。

  本文转自:大众日报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

  专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浓厚的科学思想和创新基因

  刘一颖

  10月18日,第十五届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墨子鲁班科技文化节在滕州开幕。(□通讯员 曹昌宇 报道)
  □ 本报记者 刘一颖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古代究竟有没有科学”一直是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10月18日上午,在墨子鲁班故里——山东滕州,多位研究墨子鲁班文化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有力的专业回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浓厚的科学思想和创新基因。

  最高人民检察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徐显明表示,科学的本质是发现,技术的本质则是应用和发展。“我们称墨子为‘科圣’,正是因为他在科学上作出的贡献。墨子是古今中外为数不多的百科全书式人物。他耗时三年,制成木制飞行器‘木鸢’,可以算是中国第一架无人机。”

  “滕州是墨子、鲁班的故里,也是古代科技文化的圣地、民族科学精神的策源地。墨子是实现科学与文化协同创新、集成创新的先行者。这对我们现实社会有重要意义。”科技部原秘书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张景安说,打通科技与文化互动创新、融合创新发展的链条,需要既懂文化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人才需要培养,天才需要发现,这离不开创新文化的氛围和生态。

  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主席里卡尔多·布西说,每当谈起滕州,心中充满敬意与深情,这是“科圣”墨子和“匠祖”鲁班的故乡,被公认为“小孔成像”的发源地。早在2400多年前,墨子及其弟子首次表述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为光学成像奠定了基础。墨子通过现场观察验证了光的传播规律和成像原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实验方式探索光学成像”的人,可以说墨子在两千多年前勾勒出的“光影蓝图”,为人类摄影的诞生与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理论基础。

  北京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王博指出,世界由科学和文化共同构筑,展望未来,科学和文化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两大关键力量。“具体到墨家思想文化来看,人文精神成为科技创新最内在的动力。还有一点,人文价值要为科技应用把握方向。墨子思想中,有非常明确的科技向善理念。”

  以“科学的‘中国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为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孙小淳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理念和思想的发展。他举例说,观察、直觉,比较、分类、归纳、比类,推类、概念、辩证、整体、分析、综合等中国古代科学思维,在古代典籍中都能清晰找到。“中国古代讲的是思维多样性,所以充满了创造的活力。”

  中国墨子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武金说:“墨家十分注重逻辑和科学的探究活动,强调要‘摹略万物之然’,探求外部事物及其规律性。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位重要的科技圣人,《墨经》作者是具有崇高科学精神的巨匠,是中国古代具有实验和实践精神的杰出科学家。”墨家在从事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对科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对点(端)、线(尺)、面(区)、体(厚)等概念进行了定义,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给出了“力”的定义,基本上认识到了杠杆原理。

评论
会员免费服务:时刻音乐 时刻云盘 时刻工具箱 时刻标签 GitHub加速 时刻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