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文博行业发展新生态 苏州高新区开启数字化新征程

Reacties · 56 Uitzichten

10月17日,苏州高新区、新华网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三方合作协议签署及项目启动仪式举行。此次合作将聚焦“数字文博资源版权服务平台”与“中国博物馆‘百城百馆’工程”两大核心项目,共同发挥优势,构建“文博+

  10月17日,苏州高新区、新华网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三方合作协议签署及项目启动仪式举行。此次合作将聚焦“数字文博资源版权服务平台”与“中国博物馆‘百城百馆’工程”两大核心项目,共同发挥优势,构建“文博+文创+文旅”产业生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与创造性转化,深化文博创新合作,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文博领域迎来快速发展,博物馆游热度持续攀升,“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成为潮流。据统计,截至2024年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年接待观众近14.9亿人次。2025年10月1日至8日,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近8630万人次,较2024年国庆期间参观人数增加了1141.94万。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鼓励文博单位延长营业时间、开放馆藏资源、创新办展方式,更为文博资源的转化按下了“加速键”。在此背景下,三方此次合作既是响应国家战略的具体实践,也是破解行业发展痛点、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重要探索。

  

  活动现场,苏州高新区、新华网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三方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数字文博资源版权服务平台”筹建与“中国博物馆‘百城百馆’工程”正式启动。北京文博国际策展研究中心和苏州高新文旅集团为合作项目执行和落地机构。苏州高新文旅集团董事长曹琴介绍了苏州高新区文旅发展情况和当地的资金、人才等专项支持政策。

  

  据悉,“数字文博资源版权服务平台”将定位于国家级文博数字资源枢纽和版权交易服务中心,汇聚全国丰富的博物馆数字资源,提供版权确权、授权交易和数字展示等一体化服务,打通文博资源从数字化确权到展示利用的完整链条。平台将实现两大核心价值:一是运用数字技术和完善的版权服务体系“让文物活起来”融入现代生活;二是推动文博IP转化,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动力,以“文博+”融合业态的全新路径,使馆藏文物资源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并实现产业价值转化。

  

  “中国博物馆‘百城百馆’工程”旨在联动百座城市、百家重点博物馆,构建跨区域文博数字新生态,进而实现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价值增值。项目将打造“资源-渠道-市场”的闭环,为文创开发、文旅融合等数字消费提供丰富场景与内容,带动交通、住宿、教育等关联产业发展,形成协同创新网络,促进技术、人才、创意交流,提升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助力打造万亿级文化消费生态体系。

  现场多家博物馆、科技企业、文创机构同步签署合作伙伴协议,标志着各项具体合作项目进入实施阶段。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谭平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谭平在致辞中介绍,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作为文物交流国家队和文明互鉴主力军,近年来积极探索数字展览的载体、业态、方式。中心打造了“遇见敦煌”“寄遇三星堆”“探弥云冈”“何以文明”等多个沉浸式数字展览品牌;在创新文博资源授权合作方面,与多家知名互联网企业和知名品牌进行IP授权与跨界合作;发挥文博智库方面优势,助力多地文旅文物部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发挥国家文物局文博人才培训基地作用,从文博产业全链条与数字化等多方面服务全国文博事业发展。未来,中心愿与各方一起锚定文博创新发展的新坐标,搭建文化传承发展的新平台。

  

  苏州高新区党工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杨斌

  苏州被誉为“博物馆之城”,苏州高新区是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也是首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区,其“文化+科技”的产业特色十分鲜明。苏州高新区党工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杨斌在致辞中介绍,苏州高新区集聚了中移云、山石网科、蓝海创意云等一批数字文化创新力量,有健全的数字文化产业体系,也有深厚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底蕴。此次推进的数字文博产业合作,是各方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也与苏州高新区数字文化产业特色和定位高度吻合。苏州高新区将进一步探索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新路径,为文化数字化国家战略贡献“高新”智慧。

  以文化人,向“新”求“质”。此次苏州高新区、新华网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合作,是国家级媒体平台、顶尖文博专业机构与高质量发展前沿区域的一次深度握手,是响应文化强国战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积极实践,并将有力带动文化、科技、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未来,三方将本着“优势互补、长期合作、共创共享”的原则,共同构建“文博+文创+文旅”产业生态,推动 “国际文物博物馆版权博览会”及“数字文博资源版权服务平台”等重大品牌活动项目落地苏州高新区,盘活文化资源、激发创新活力、释放行业聚合能量,深度探索“文博+”的广阔边界,打造开放共享、协同发展的全新产业生态;同时,推动“苏州国际博物馆学院”建设和落地工作,打造国际一流博物馆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高地,推动文博人才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Reacties
会员免费服务:时刻音乐 时刻云盘 时刻工具箱 时刻标签 GitHub加速 时刻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