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青年报
让芬顿“铁树”开“新花”
华理85后教授入选2025“强国青年科学家”引领计划
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朱涵煜
在邢明阳的带领下团队逐步建立了协作、互信、共进的良好关系。受访者供图
“芬顿是棵‘铁树’(反应涉及铁化学),希望你能让它开出‘新花’。”这是一位前辈对邢明阳的鼓励,也正是这句话深深触动了邢明阳,让他一头扎进芬顿反应的研究,并立足环境治理中的真实痛点,立志解决传统方法局限性和新体系构建的挑战,通过跨学科融合与持续迭代,逐步拓展了芬顿技术在废水处理、资源回收等领域的应用边界。由于在基础与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的创新性成果,邢明阳最近入选2025“强国青年科学家”引领计划。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朱涵煜
根植华理
立志让“铁树”开出“新花”
85后的邢明阳是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凭着始终如一的专注力与执行力,他聚焦纳米光催化与芬顿(Fenton)反应处理工业废水等前沿领域,持续深耕并不断突破。
在华理的求学与科研岁月中,邢明阳锚定前沿问题与实用价值兼具的学术定位,带领团队面向实际需求,服务绿色发展,让科研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绿色低碳水处理领域不断开拓新路径。博士阶段,邢明阳主攻纳米光催化研究,留校后逐渐转向芬顿反应这一经典领域。
芬顿反应是一种无机化学反应,其过程是过氧化氢与亚铁离子的混合溶液能够将许多羧酸、醇、酯等有机化合物氧化为无机态。迄今为止,得益于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物种(ROS),芬顿反应已在自由基化学、环境学、生命科学等研究领域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立足需求
让“小海绵”发挥大作用
高级氧化工艺(AOP)已广泛用于污水处理,但极低的催化效率导致其大规模应用成本高昂,为了提高催化效率,助催化剂的添加十分必要。而传统的有机助催化剂易造成二次污染,且难以保持稳定的反应活性,因此,开发无机助催化剂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环境意义。
邢明阳团队在2018年率先提出金属硫化物(如MoS2)可作为助催化剂,最大限度提高过氧化物分解的效率,实现了高效降解有机污染物及实际废水的目的。基于此研究基础,近年来,邢明阳进一步将芬顿技术与低碳目标结合,探索其在废水产氢、污泥资源化、温室气体(CO2、CH4)转化等方向的潜力,部分技术研究成果也已投入实际应用。
“这些成果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芬顿反应机制的理解,也推动了课题组向‘资源—能源—环境’交叉领域的拓展,为绿色低碳水处理提供了新路径。”他说。
在“石墨烯海绵净水材料”项目中,自2017年起,邢明阳先后带领2名硕士生和2名博士生接力攻关,从材料设计、功能调控到实际应用验证,历时8年最终开发出一种可同步除氟、除磷、除藻的多功能海绵。
该海绵具备成本更低、环境友好、可循环使用等优势,且可根据用户需求实现定制化设计,展现出较强的环境适应性与功能集成能力。目前,该材料核心技术已完成知识产权布局,在实际系统中通过多轮测试,成功应用于企业废水处理工程,商业化潜力巨大,未来可广泛应用于藻类回收培养、饮用水净化等领域,市场前景广阔。
因材施教
做学生的引路人
将复杂问题拆解为可操作的小目标,同时保持团队内部的高频沟通,在科研探索的荆棘之路上,邢明阳认为,每一个科研项目都需要立足于社会实际需求,其推进与完成都体现了科研工作的延续性与团队精神,也说明重大创新往往需要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辛苦积累与传承。
因材施教,激发潜能,也正是邢明阳的育人理念,他相信每名学生都有独特的闪光点,通过肯定学生的优势,引导他们补齐短板,鼓励团队协作来达到共同进步。
邢明阳先后担任精细112班、应化122班的导师,主讲“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技术(全英文)”课程。作为硕士、博士生导师,邢明阳致力于推动学生将基础研究成果为产业技术创新赋能,指导学生创新团队在国家与省部级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
“导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科研生涯的陪伴者和引路人。我们希望构建一种平等互信、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邢明阳的带领下,团队逐渐形成了开放包容的科研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包容失败,师生间逐步建立了协作、互信、共进的良好关系。也正是这种优良团队文化的建立,让邢明阳和课题组能持续发展、不断奋进,勇攀科研的一座座高峰,以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