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生物公司合成生物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检查生产仪器运行情况。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古秀芳 通讯员王庆蓉/摄
寒露已过,走进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合成生物车间,清冽的甜香扑面而来。1.2万平方米的空间内,12条银白色生产线有序运转——这里,正用中国科技重新定义甜味。
“这是国内首条合成生物生产线,目前生产甜叶菊M系列产品及左旋β-半乳葡聚糖等产品。”莱茵生物研发总监宋云飞介绍,“全面达产后,年产值可超10亿元。”亮眼数据的背后,是莱茵生物在植物提取行业从传统提取到生物合成的产业升级,完成的关键一跃。
甜味是大自然的馈赠,科技则赋予它更多可能。
随着健康饮食理念普及,糖精、阿斯巴甜等传统人工代糖逐渐让位。《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更给天然甜味剂市场按下快进键。数据显示,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额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5000万美元跃升至35亿美元,莱茵生物凭借核心技术,始终领跑行业。
“2000年公司创立时,就认准了甜味剂赛道。”宋云飞说,2011年,公司的罗汉果和甜叶菊提取物率先通过美国FDA的GRAS认证,打开了国际市场大门。
GRAS认证,即“经科学证明在预期使用条件下安全”,是进入国际市场的关键通行证。但甜菊糖苷提取曾面临困境:传统工艺产量低、成本高,产品还常带有后苦味。
“历经5年实验研发,我们从各种植物中筛选出最优质的酶。”技术人员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采用酶转化法生产的甜菊糖苷RM2具有显著优势:甜度达蔗糖的150—200倍却几乎零热量,甜味纯正接近蔗糖且无后苦味,溶解性和稳定性也显著提升。”
技术突破,让甜味体验实现质的飞跃。今年2月,莱茵生物甜菊糖苷RM2再度斩获GRAS认证,我国甜味剂研发赢得国际双重认可;8月14日,莱茵生物甜菊糖苷(酶转化法)RM2通过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公示,获批后将全面登陆国内市场。
发酵车间内,数十座高大的发酵罐整齐矗立。观察窗内,琥珀色培养液在精密调控下不断翻涌,泛起细密气泡。“合成生物技术改造的工程菌株,能够高效地将葡萄糖或蔗糖转化为目标组分。”技术人员指着控制面板解释,“整个发酵过程由智能系统精准调控,温度、pH值和溶氧量等关键参数都实现实时监测与自动调节,确保生产全程高效可控。”
传统生产与现代技术在此分野。过去,植物提取行业受制于自然条件;如今,通过生物合成技术告别靠天吃饭,实现全年稳定量产。
这条智能生产线的每一环节,都凝结着莱茵生物多年的技术攻坚。自从2016年联合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江南大学等突破技术壁垒以来,企业已手握9项合成生物专利、9项在审,通过“天然提取+生物合成”双轨并行,成功实现多项合成生物技术的规模化生产。
市场前景更令人振奋。“全球蔗糖市场超1200亿美元,而代糖仅占百亿规模,空间巨大。”宋云飞透露,在技术端,莱茵生物除RM系列外,还在全球首次实现罗汉果甜苷V从头合成路径的全线贯通,推动我国罗汉果产业完成技术代际升级。
目前,莱茵生物甜味剂已进入多家世界500强食品饮料企业供应链;与世界最大香精香料供应商帝斯曼-芬美意达成长期合作;在国内喜茶、元气森林等新锐品牌的配方中,中国甜韵正加速流淌。
轻微的机械声中,物流区闸门缓缓开启,印有莱茵生物标识的货柜整装待发。这些“中国甜”将从漓江之畔启程,穿越重洋去往纽约汽水车间、巴黎烘焙工坊,用科技重新诠释自然之甜,向世界讲述着中国创新的甜美故事。(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王春楠 李新雄)
【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