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栽了海底捞赢了!餐饮集体“抢娃”不傻,孩子才是生意密码

Komentari · 62 Pogledi

周末去商场,总能看到有意思的场景: 不少家长带着孩子直奔海底捞,不是冲那锅火锅。 而是把娃送进店里的游乐园,自己终于能踏实吃顿热饭。 反观西贝,早年靠儿童餐打响名气。 如今转型“家庭欢聚餐厅”,却遭

  周末去商场,总能看到有意思的场景:

  不少家长带着孩子直奔海底捞,不是冲那锅火锅。

  而是把娃送进店里的游乐园,自己终于能踏实吃顿热饭。

  反观西贝,早年靠儿童餐打响名气。

  如今转型“家庭欢聚餐厅”,却遭遇老客流失、复购率下滑的尴尬。

  这两年,不止海底捞和西贝,从麦当劳、肯德基到眉州东坡、九毛九。

  甚至探鱼、禄鼎记这类重口味餐饮品牌,都在围着孩子转。

  看似扎堆“抢娃”,实则不是盲目跟风。

  儿童餐背后藏着千亿级市场,孩子早成了餐饮生意的新密码。

为什么盯紧孩子?

  餐饮品牌集体“抢娃”,核心原因就三个:

  孩子能决定全家去哪吃、市场规模足够大、行业内卷逼得只能找新出路。

  不知不觉间,家庭消费早已“话语权转移”。

  现在大多是421家庭结构,四个老人、两个家长围着一个孩子转。

  要是爸爸想吃烧烤、妈妈想吃日料,争执不下时,孩子一句“我要去有滑梯那家”基本就能定下来。

  搞定一个孩子,等于锁定2到6个消费者,客单价和消费频次都比单人客群稳定得多。

  要知道,市场规模太诱人。

  有数据显示,2022年儿童餐市场规模就达到3623亿元,预测2025年能突破5000亿元。

  这几年餐饮行业整体增长放缓,2024年全国餐饮收入增速只有5.3%,远低于2023年的20.4%。

  不少品牌都在存量市场里互相消耗。

  而且年轻父母的消费观念也在助推这一趋势,80后、90后家长大多是吃洋快餐长大的。

  对“外出就餐+带娃”的接受度远高于上一代,他们愿意为“能解放双手”的服务买单。

  有调研显示,带娃家庭在外就餐的客单价比普通双人聚餐高30%左右。

  而且只要孩子喜欢,每月至少会来2-3次,消费频次稳定。

  当然,这也是行业内卷逼出来的选择。

  早年间餐饮拼“吃饱”,谁菜量大、价格低谁赢。

  后来拼“吃好”,比口味、比食材、比环境,网红餐厅换着花样冒头。

  再到海底捞开启“体验为王”时代,靠递热毛巾、打包西瓜这类服务赚情绪价值。

  但到了现在,这些路全堵死了。

  口味能复制,你家酸菜鱼好吃,我挖个师傅就能做。

  环境是无底洞,你花50万装修,我就敢投100万搞赛博朋克风。

  服务学不起,海底捞的服务体系背后是高成本管理,中小品牌根本扛不住。

  最后大家都陷入同质化,只能打价格战,利润薄得像刀片,只能转向亲子赛道找新增长点。

品牌们怎么抢?

  不同品牌“抢娃”的打法不一样,但核心都是围绕“孩子喜欢、家长放心”下功夫。

  只是有的做得周全,有的却走了弯路。

  海底捞是最舍得下本的。

  早在2013年就开始给孩子送蒸蛋、派玩具,现在更是升级到“游乐园+托管”模式。

  深圳有家店直接划200平米做亲子乐园,海洋球池、滑滑梯、积木区、投影区一应俱全。

  边角全包上软垫,还配专人陪玩,家长能透过玻璃窗看着,放心又省心。

  儿童餐也花了心思,跟“海底小纵队”联名,29.9元一份。

  有牛肉堡、鸡翅、小蛋糕,连餐具都印着卡通图案。

  北京的社区店更贴心,兼顾“一老一小”。

  早上卖早餐,晚上营业到凌晨,还能让孩子边吃边学编程,把家庭客群黏得死死的。

  西贝算是早入局的玩家

  2017年就推出“七彩儿童餐”,后来升级到4.0版本。

  还搞亲子厨艺课、生日会,2023年接待了640万人次儿童。

  但今年转型“家庭欢聚餐厅”后,问题就来了。

  为了迎合亲子客群,放弃了之前“西北菜”的定位。

  老客觉得“西贝不姓西了”,复购率从2019年的43%掉到2023年的18%。

  定价也受争议,3个蒸饺29元、1个花卷33元,家长觉得“贵得不值”,反而丢了部分亲子客群。

  不久前的“预制菜”风波,也让不少家长心有余悸,不敢再让孩子吃半成品。

  其他品牌也各有招数。

  麦当劳、肯德基靠玩具拿捏孩子,开心乐园餐的小黄人、Hello Kitty玩具,让不少孩子追着要。

  。

  老乡鸡也没落下,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推出分阶儿童餐。

  1-3岁宝宝餐以软烂的粥、蒸蛋为主,4-6岁则增加小馄饨、蔬菜条。

  还用上了鸡宝宝卡通餐具,既符合品牌“家常”定位,又讨孩子喜欢。

  九毛九在广州开了首家儿童体验店,300平米的店里,儿童餐就有8款。

  从通心粉到鳕鱼套餐都有,还请妈妈顾问团优化体验,家庭客群占比超80%。

  连探鱼、禄鼎记这种做重口味的品牌也妥协了。

  探鱼出18元儿童餐,有虾仁、蒸蛋、西兰花。

  禄鼎记直接做不辣的儿童酸菜鱼,就怕家长因为孩子放弃自家。

抢娃没那么易

  “抢娃”看着热闹,其实门槛不低,成本高、风险大、同质化严重,不少品牌刚入场就栽了跟头。

  成本是第一道坎。

  儿童餐跟成人餐不一样,得低油、低盐、营养均衡,研发成本比普通餐品高不少。

  湖南省儿童医院专家就说,儿童餐要兼顾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不能加香精、防腐剂。

  光配方调试就要花不少功夫。

  食材也得单独采购,小份的肉、切好的蔬菜,供应链成本增加不少。

  还有玩具和餐具,海底捞一年送出去2500万只玩具,电商平台上一套儿童餐具就要二三十元。

  游乐园装修一次要1万到3万元,托管员薪资比普通店员高20%,这些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翻台率下降也让品牌头疼。

  家长带娃去海底捞,往往从中午11点待到下午3点。

  原本一天能翻3.8次台的桌子,现在只能翻2次,按客单价97.9元算,一桌一天少赚400元。

  有的餐厅为了放游乐设施,压缩了用餐区。

  比如海底捞长楹天街店,游乐园占了能摆2张桌子的空间,一天少收上千元。

  安全和同质化更是雷区。

  孩子的安全是家长最在意的,游乐园设备要是有棱角、食材不新鲜,立马会引发舆情。

  西贝之前就因为儿童餐“不新鲜”被骂上热搜,口碑受损严重。

  而且现在儿童餐都大同小异,不是面条、粥就是汉堡、鸡翅,蔬菜不是西兰花就是胡萝卜。

  游乐园也都是滑滑梯、海洋球,消费者看久了就没新鲜感,引流效果越来越差。

  有的店员甚至说不清楚自家儿童餐有啥,更别提打动家长了。

  更有人走了弯路,前几年不少独立亲子餐厅扎堆开业,既做儿童游乐又做餐饮。

  结果因为“两头不讨好”倒闭。

  游乐设施不如专业游乐场,餐品又比普通餐厅贵,家长觉得性价比低,最终扛不住高成本黯然退场。

  还有品牌为了节省成本,用临期食材做儿童餐。

  被曝光后直接断送了品牌口碑,可见这赛道容不得半点马虎。

  餐饮品牌“抢娃”,本质是从“卖产品”到“卖场景”的转变。

  不再只拼口味,而是解决家长“带娃吃饭难”的痛点。

  但不是随便搞个儿童餐、摆个滑梯就行,得像海底捞那样既让孩子有得玩,又让家长放心省心。

  也得避开西贝的坑,别为了转型丢了核心定位。

  未来,千亿儿童餐市场的竞争会更激烈。

  谁能把“孩子喜欢”和“家长需要”结合得更好,谁能做出差异化,谁才能真正抓住这波红利。

  毕竟,孩子是生意密码,但能解开密码的,从来都是用心的服务和精准的定位。

Komentari
会员免费服务:时刻音乐 时刻云盘 时刻工具箱 时刻标签 GitHub加速 时刻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