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会必选、旅游打卡!中式 “漂亮饭” 为什么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新宠?

Kommentarer · 136 Visninger

现在年轻人约饭,早就不只是 “找家好吃的”,而是先问 “这家出片不”—— 你没看错,中式美学和 “漂亮饭” 的 […]

  现在年轻人约饭,早就不只是 “找家好吃的”,而是先问 “这家出片不”—— 你没看错,中式美学和 “漂亮饭” 的风,正刮得越来越猛。那些以前只在古画、老家具里能看到的意境,比如留白的雅致、木头拼接的巧劲,现在都跑到餐桌上了。一顿饭既要好看、有仪式感,还得能发朋友圈,已经成了年轻人社交的刚需。

  “手机先吃” 早不是新鲜事,而是现在吃饭的固定流程。就说 2025 年年初到 8 月,网上聊 “漂亮饭” 的话题就有 92.7 万条,比去年多了 10 倍还多,大家点赞、评论、转发加起来有 1.9 亿次;光小红书上,相关话题就被刷了 5.1 亿次。年轻人举着手机拍餐盘的瞬间,其实是在晒自己的品味:可能是郑州中和豫宴里,跟故宫同款的 “金砖” 地面映着灯光,拍出来特别有质感;也可能是徽得轩把茭白雕成 “毛笔” 样,连蘸料碟都做成砚台,看着就有意思;还有西安的餐厅,用食材拼出 “曲江流饮” 的古画场景。这些照片发出去,既能让朋友看到自己的生活,还能找到审美一样的人,慢慢就攒成了社交圈子。

  中式美学给 “漂亮饭” 加了灵魂,不是随便贴个窗花、挂个灯笼就完事儿,而是把老祖宗的意境和现在人喜欢的样子揉到了一起。比如郑州那家中和豫宴,有个 15 吨重的金色螺旋楼梯,一圈圈往上绕,暗含 “步步高升” 的好寓意;里面还有非遗大师雕的 “厨祖” 伊尹像,旁边配着艺术家做的鲤鱼雕塑,1200 平方米的空间里,走哪儿都能看到文化味儿。上海的 “叙宴” 更会玩,包间是宋朝风格,还能让你换古装,吃饭时墙上投着唐诗,感觉像穿越了;北京的 “御仙都” 更绝,把餐厅做成博物馆的样子,还有演员演古装戏,吃顿饭跟看小剧场似的。就算自己在家做 “漂亮饭”,年轻人也会学文人喝茶的样子:用粗陶碗盛粥,竹盘子放小菜,简单却有东方的雅致。这种好看又舒服的感觉,正好能缓解平时的压力,让餐桌变成放松的地方。

  有了仪式感,“漂亮饭” 就不只是填肚子了,成了能装下情绪的社交载体。约会的时候,一半多年轻人都先挑 “漂亮饭” 餐厅 —— 环境精致了,心情也跟着亮堂;去旅游的话,差不多 15% 的人会专门为了一顿有特色的 “漂亮饭” 跑一趟,让这顿饭成旅行里的难忘记忆。而且这些仪式感都藏在细节里:比如服务员给豫菜配好酒时,会讲这酒的来头;徽菜大厨做 “臭鳜鱼” 时,会说这鱼背后的徽州故事;还有服务员穿改良的汉服上菜,轻声细语的特别有氛围。就像中和豫宴,灯光会跟着饭局主题变,桌子也能从西式长桌换成中式圆桌,每处设计都在帮大家拉近距离,让聚餐不只是吃饭,更像一场值得回味的小聚会。

  其实这股热潮背后,是年轻人花钱的心思变了:不再只盯着买衣服、买东西,更在意能不能享受到特别的体验;同时也是大家越来越喜欢自己的文化了。以前觉得中式元素小众,现在成了餐厅的 “吸粉密码”:云贵川菜改了改味道、装了装盘子,就成了 “漂亮饭” 的热门;传统火锅摆得精致点,放在像山林一样的环境里,年轻人就爱去;就连家常菜,换个好看的碗、摆得整齐点,也能发朋友圈当主角。就像数据里说的,“漂亮饭” 本质是让大家吃得开心、看得过瘾,还能感受到文化,正好满足了年轻人想要的 “不一样的体验”。

  当然,“漂亮饭” 也不能只好看不好吃。网上有人夸 “环境太有感觉了”,也有人吐槽 “还不如路边串串香”—— 这提醒餐厅,颜值和味道得兼顾。那些能火得久的品牌,都是把味道放在第一位的:中和豫宴的酥皮胡辣汤,把豫菜的味儿和西餐的做法结合,又好吃又特别;徽得轩的 “玉笔茭白”,用的是当地新鲜的茭白,吃着放心。这说明中式美学和好吃的菜,从来不是矛盾的。

  从餐厅的灯光、装饰,到餐盘里的菜,中式美学和 “漂亮饭” 的结合,正在改变年轻人的社交方式。一顿饭既能满足嘴馋,又能看得舒服,还能让人想起老祖宗的文化,这就不只是填肚子了,而是能拉近距离、传递情感的纽带。在这股热潮里,老传统和新生活温柔地撞在了一起,让中式美学走进了日常的烟火气,也让年轻人在分享和聚会中,找到了属于现在的仪式感。

  (文/枫糖浆)

Kommentarer
会员免费服务:时刻音乐 时刻云盘 时刻工具箱 时刻标签 GitHub加速 时刻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