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街头的肠粉摊前,天还没亮透,队伍已经排得老长。我早上七点半赶到一家叫“某记”的肠粉店,想尝尝这广东名吃。结果,排了半小时队,才吃上一盘鸡蛋肉片肠粉,可这味道,咋说呢,真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肠粉在广东可是家喻户晓,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早上出门,随便找个小摊,准能看到有人在吃。可出了广东,尤其是北方,肠粉几乎没啥影子。我这次在广州吃了一盘,总算明白为啥这美食走不出广东地界。不是它不好,而是有些问题,让外地人有点吃不消。
先说分量,肠粉这东西,端上来真叫一个“袖珍”。我点了一份鸡蛋肉片肠粉,满心期待能吃个痛快,结果盘子一上来,巴掌大都没有。肉片薄得跟纸似的,数了数,不到五片。鸡蛋呢?压根看不到完整的蛋,只有点金黄色的蛋液混在米浆里,稀稀拉拉的。我忍不住怀疑,店家是不是就滴了两滴蛋液应付了事。这样的分量,别说大人,小孩吃完都得喊饿。
再说价格,14块钱一份鸡蛋肉片肠粉,贵得有点离谱。我问了问广州的朋友,他们说以前吃肠粉,五块钱不到就能搞定。现在呢?随便一份都要十四五块,素的也得七八块。朋友直摇头,说现在本地人都不咋爱吃肠粉了。花这么多钱,吃不饱,还不如去吃碗云吞面或者三鲜粉,实惠又管饱。
口味这块,肠粉真是让人有点失望。我本以为它会鲜香扑鼻,吃一口满嘴留香。可实际呢?味道淡得跟白开水似的,只有点咸味和蚝油的影子。广东人可能吃得惯,觉得清淡养胃,可外地人,尤其是北方来的,估计得翻白眼。有个东北哥们儿跟我吐槽:“这肠粉吃着跟嚼纸似的,淡得没滋味,还不如啃个馒头!”这话虽然夸张,但也点出了问题:肠粉的口味,太挑人了。
制作过程也是个大麻烦。肠粉讲究现做现吃,店家得一盘一盘慢慢来。先把米浆倒进铁盘,摊得均匀,再放锅里蒸个一分钟,蒸好后用刮刀刮下来,淋点酱汁才算完事。整个过程得三分钟,忙的时候一次也就做两三份。遇到锅里水不够,还得再等等。排队半小时是常事,饿着肚子站在路边,耐心都被磨光了。
性价比这事,更让人头疼。14块钱的肠粉,广东的妹子可能吃得下,可成年男人,基本吃不饱。花这么多钱,吃个半饱,还不如去吃碗牛肉面,汤足肉多,实实在在。我在广州街头转了一圈,发现不少人宁愿花同样的钱,去买别的面食或者粉类,肠粉反倒成了“次选”。
说到这,肠粉的困境其实挺有意思。它在广东是早餐界的“顶流”,但出了省,咋就没人待见了呢?数据能说明点问题。根据广州本地媒体的报道,过去十年,肠粉价格涨了快两倍,但分量却没啥变化。2010年左右,一份肠粉均价才4到5块,现在呢?翻了三倍还不止。物价涨了,工资可没涨那么快,普通人自然觉得不值。
还有个数据挺扎心。广州餐饮协会曾做过调查,超过60%的外地游客表示,肠粉的口味和预期不符,觉得“太淡”或者“吃不饱”。这也解释了为啥肠粉在北方城市几乎没市场。北方人爱吃重口味,面条、包子、煎饼果子,哪个不是实惠又带劲?肠粉这清汤寡水的风格,实在难打动他们的胃。
不过,肠粉也有它的魅力。广东人爱它,不只是因为味道,更因为它承载了早茶文化的记忆。清晨,街坊邻居聚在小店,边吃肠粉边聊天,热气腾腾的氛围,比食物本身更吸引人。这种“家门口的烟火气”,是肠粉在广东长盛不衰的秘诀。可惜,这种文化到了外地,很难复制。
肠粉的制作工艺,其实也挺有讲究。老师傅告诉我,米浆的比例、水温、蒸的时间,每一步都得拿捏得准。稍有差池,肠粉要么太硬,要么太软,直接影响口感。这种手艺活,注定了它没法像煎饼果子那样随便摊个摊就能干。开店成本高,利润却不高,难怪外地老板都不愿意做。
再看看消费习惯,年轻人现在更爱点外卖,追求方便快捷。肠粉偏偏得现做,等的时间长,外卖送过来早就凉了,口感也差了一大截。反观其他快餐,汉堡、炸鸡,随手一抓就能吃,哪像肠粉这么“娇贵”。这也让肠粉在快节奏的城市里,慢慢失了竞争力。
最后,肠粉这事,也让我想起咱们中国美食的多样性。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宝贝”,广东有肠粉,北方有煎饼,四川有麻辣烫。吃不惯别人的,不代表它不好,只是口味不同罢了。肠粉走不出广东,说明它有自己的“地盘”,守住这份烟火气,也挺好。你说呢?要不要去试试一盘肠粉,感受下广东的早餐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