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入场:人形最火爆,工业先落地

Kommentarer · 0 Visninger

本文转自:中国经济周刊孙冰本刊记者孙冰|北京、浙江报道从上春晚跳“赛博秧歌”,到北京亦庄跑马拉松,再到“冰丝带”开运动会,今年,人形机器人很忙。但聚光灯下的人形机器人和走在台前的整机企业并不是

  本文转自:中国经济周刊

  孙冰

  本刊记者 孙冰|北京、浙江报道

  从上春晚跳“赛博秧歌”,到北京亦庄跑马拉松,再到“冰丝带”开运动会,今年,人形机器人很忙。

  但聚光灯下的人形机器人和走在台前的整机企业并不是具身智能故事的全部。他们背后,基础设施的有力支撑和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共同推动着具身智能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各种产品形态、各个应用场景下的机器人,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脑子”更聪明、“眼睛”更敏锐、“手脚”更灵活、“本事”更大更多样。

  

  多台优必选Walker S2可实现群体协同作业

  

  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上‌,强脑科技展示的BrainCo智能仿生手。

  人形机器人最热也最远

  在今天的生产和生活中,我们对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其实并不陌生。优必选科技副总裁、研究院院长焦继超告诉本刊记者,目前具身智能领域按产品形态划分主要包括协作机械臂、四足机器人、轮式/履带式移动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

  焦继超介绍,协作机械臂的优势是精度高、技术成熟、ROI(投资回报率)清晰,但劣势是柔性不足、难以迁移到其他场景,目前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四足机器人(俗称“机器狗”)的优势是越障强、环境适应性强,劣势是负载小、交互弱,可应用于巡检、消防、军工等特定市场;轮式/履带式移动机器人的优势是承载能力好、稳定性高、成本较低,劣势是地形受限、交互性差,可应用于物流仓储、巡检安防、商业服务等领域。

  焦继超认为,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的最佳载体,也是具身智能的终极形态。

  “人形机器人的设计使其能够在为人类设计的空间中移动、操作和提供服务,可以进行精细的操作和复杂的动作。而且,人形机器人的设计模仿了人类的外观和部分功能,可以更好融入人类社会和工作环境。挑战在于技术复杂、成本较高。”他说。

  其实,具身智能领域最受关注也最为火爆的是人形机器人,这也不难理解,毕竟有多少人小时候的梦想就是拥有一个“大白”。

  2023年10月,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其中指出,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

  但正因为是“颠覆性产品”,也意味着人形机器人要实现技术突破、工程化成熟和商业化落地可能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技术端、投资端还是产业端,目前比较有共识的预测是5~10年。

  “人形机器人走进生活,到每个人家里去,距离还比较远。行业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人形机器人现在想要在家里或工厂里大规模应用,技术水平都不太够。”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焦继超也认为,当前中国的人形机器人行业仍处于技术攻坚期,关键核心技术仍需长期投入和突破。

  “但中国拥有发展人形机器人得天独厚的市场和应用优势。若能持续夯实基础研发,打通产学研体系,并依托丰富的场景数据迭代优化,有望在全球具身智能领域占据重要一席之地。”他说。

  更大更近的故事是“传统拥抱智能”

  相较于尚且遥远的人形机器人,距离我们更近的具身智能故事在哪里?

  “不应该完全割裂地看待AI或者具身智能,市场更广阔、落地速度更快也更有价值的故事是产业智能化。未来10年、20年,是让AI作为工具赋能和推动千行百业智能化升级的时代。”北极光创投合伙人黄河告诉本刊记者。

  在黄河看来,让智能化升级各种形态的Vehicle(工具载体)会是一个重要且现实的具身智能发展方向,尤其是工业领域。

  “人形机器人很炫酷,那更多是消费领域和to C的逻辑,而在工业和to B领域,选择的永远都是最实用、成本最低、技术最成熟、可靠性最高的方案。”黄河说。

  由此可见,聚焦真实场景和普遍需求,才是拥抱具身智能的正确姿势。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深圳市博铭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博铭维”)就是这样找到的发展良机。

  “与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不同,我们做的是面向特殊空间和特殊应用的特种机器人。”博铭维创始人代毅告诉本刊记者。博铭维成立于2014年,最初是做消防灭火机器人,化工厂、核电站等高危环境的巡检机器人。

  在接到了一个排水管道潜望镜订单后,代毅感受到这条“隐秘”的赛道其实大有可为。城市的供水、排水、供热、燃气等都要依赖地下管网,虽然平时看不到,但与城市发展、个人生活息息相关。

  同时,这个领域痛点很多:一是城市地下管网都是哪里出现问题就挖开地面去修哪里。以排水系统为例,多个城市都出现过因排水系统堵塞未及时清淤,叠加暴雨天气后引发的内涝灾害。

  “城市管网就像人体的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人要保持健康需要定期体检,以提早发现问题,城市管网也需要做常态化检测和维护,防患于未然。”代毅说。

  二是城市管网的治理和维护模式主要是靠人工下井下管,艰苦(多数需要夜间作业)、危险(地下管网易产生有毒气体)、难度大(作业空间狭小且需要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

  “欧美城市地下管网普遍已运行数十年,欧洲不少城市的排水系统甚至建于19世纪。而我国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管网也在逐渐老化,目前管网维修人员的平均年龄偏大,机器替代需求强烈。”代毅说。

  目前,博铭维已逐渐形成了“城市管网数据信息化+特种机器人+专业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截至2025年8月19日,博铭维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于15个国家和地区,服务超过4000家客户。

  “之前,客户只能选择购买欧洲品牌的机器人,售价要100万元人民币左右一台,而我们机器人开始销售的时候价格就只有其五分之一。”代毅说。

  谈到未来计划,他表示,要聚焦于垂直领域、面向应用场景,分阶段地拥抱具身智能,让特种机器人的本领越来越大。

  

  2025云栖大会上,灵心巧手 (北京) 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灵巧手”。

  

  展示品“赛博醒狮”  本刊记者 孙冰I摄

  “传统派”vs“新势力”,涌入具身智能各有好故事

  除了具身智能领域的创业新贵们,不少传统行业企业也纷纷涌入具身智能领域。据记者了解,主力有三类企业:互联网大厂和头部科技公司、汽车主机厂和汽车零部件企业。

  京东、美团、阿里巴巴、腾讯、蚂蚁集团、字节跳动、华为等互联网大厂和头部科技公司投资具身智能,是借助其强大的AI实力进一步抓住新的产业机会,并与现有业务生态协同。

  比亚迪、广汽、长安、上汽、特斯拉、小米、蔚来、小鹏等汽车主机厂,双林股份、均胜电子、拓普集团、金固股份、万里扬等汽车零部件企业,投资具身智能的核心逻辑在于技术复用、供应链协同、市场增量挖掘。

  “现在具身智能领域的玩家也分成了传统派和新势力。就像新能源汽车领域一样,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各有优势,甚至在市场已经一片红海的时候,还会有‘新玩家’进场。这必然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鼎晖机器人投资团队告诉本刊记者。

  据鼎晖机器人投资团队透露,具身智能的本体制造与新能源汽车有70%~80%的供应链可以共用,而智能驾驶技术与具身智能高度同源,因此,新能源车企布局具身智能是比较有优势的。

  但他也提醒,制造平权的速度会非常快,传统优势未必就可以躺赢,比拼的关键可能还是在“大脑”。

  企业进入某个领域是自主决策和市场行为,不应过多干预。但如果涉及一、二级资本市场,则需要监管方注意和投资人慎重。

  深创投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人形机器人属于新兴领域,人才、政策及创投生态等因素起主导作用,企业发源地集中在深圳、北京、杭州等地。”如果没有对应的产业链、技术实力与落地场景,盲目上马,或许会重蹈雷丁汽车、众泰汽车的覆辙。

  一位市场化投资机构的资深投资人告诉本刊记者,很多打着具身智能尤其是人形机器人旗号的公司,实际上只具备本体制造的部分能力,门槛并不高,但却可以获得高估值。

  “现在具身智能领域政策性资金比较多,相关方面应该关注,要把钱投在刀刃上,要真正去解决核心技术难题,而不是卷本体制造。”上述投资人说。

  此外,上述投资人也提醒:一级市场的投资人往往不太容易糊弄,但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则需要对“概念”持谨慎态度。警惕上市公司投身具身智能产业只是抱着蹭热度、提升公司股价的目的,甚至为大股东套现创造条件。“要识别公司是盲目投资,还是扎实投入。”

  

Kommenta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