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健康问题,主要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细菌和病毒引起。想要有效预防,得先搞清楚这些病原体怎么入侵人体、哪些人容易中招,以及具体该怎么防护。
病原体是怎么入侵和传播的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是引起这类感染的主要细菌,它会分泌特定蛋白质,破坏咽喉部位的黏膜保护屏障;有时候病毒和细菌还会互相“配合”,让局部炎症更严重。这些病原体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传播:飞沫、接触和气溶胶。
飞沫传播很好理解——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每毫升呼吸道分泌物里能释放20多万个病原体颗粒,会在1.5米范围内形成高浓度的污染区,其他人吸进去就可能被感染。接触传播则是通过被污染的表面:比如腺病毒在不锈钢表面能保持传染性长达72小时,像门把手这种经常被触碰的地方,病原体也能存活48小时,摸了之后没洗手再摸嘴、鼻,就可能中招。
哪些人更容易被感染
从数据看,5到15岁的孩子感染率明显比成年人高,因为学校这类密闭空间里,空气中的微生物浓度是室外的5到7倍,容易交叉感染。另外,睡眠不好的人也更危险——睡眠不足会让唾液里的溶菌酶活性降低(这种酶能帮我们杀菌),感染风险比睡够的人高40%左右。
还有基因的影响:研究发现,HLA-DRB1基因的不同类型和链球菌感染后的炎症反应轻重有关,携带特定基因变异的人,得急性炎症的概率是普通人的2.8倍。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同样接触病原体,有的人没事,有的人却很快发病。
日常该怎么科学防护
防护主要分个人和环境两部分。个人方面,戴医用外科口罩很有效——4小时内可以挡住约67%的病毒颗粒,但要是口罩湿了,防护效果会大打折扣,得及时换。洗手更要重视,认真用“20秒揉搓法”(相当于唱两遍生日歌的时间),能清除手上98%的临时附着细菌。
环境管理也不能少:每小时通风6次,用对角线通风的方法(比如开对面的门窗)让空气对流,能让室内微生物浓度下降80%。物体表面消毒可以用0.1%的次氯酸钠溶液(比如常见的含氯消毒液),喷或擦之后停留30分钟,就能有效杀死腺病毒这类病原体。
特殊场景要注意什么
在学校、写字楼等集体环境里,建议保持3米的社交距离,这个距离能让飞沫传播的风险降低90%;共享的物品比如笔、键盘,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更好。家里有患者的话,要把他们的用品单独放,餐具用开水泡一泡消毒,洗衣服的水温最好不低于60℃,能杀死附着的病原体。
如果有慢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的情况,可以试试免疫调节的方法,但一定要先找专科医生评估再做。还有,选环境消毒剂的时候要注意——不同消毒剂对付的病原体不一样,比如含氯消毒液适合杀细菌、病毒,而酒精可能对某些真菌更有效,得根据情况选。
总的来说,预防这类呼吸道感染,核心是“阻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先搞清楚病原体怎么传,再针对孩子、睡眠不足的人等易感群体多留意,日常做好戴口罩、洗手、通风这些小事,特殊场景下再加强防控,就能大大降低感染风险。如果反复感染或有严重症状,一定要及时找医生,别自己乱处理。
责任声明:本文仅为健康科普,内容不构成用药或医疗指南,建议出现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