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称作“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522公里的塔里木沙漠公路像一条绿色长龙,蜿蜒着穿过茫茫黄沙。
沿着这条路走,你会发现一个特别的景象:每4公里就立着一座红顶蓝墙的小房子,那是水井房;
每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裡,都住着一对“特殊”的夫妻,他们是这条沙漠生命线的守护者,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把荒芜的沙漠种出了绿色,也把孤独的日子过出了温度。
和风沙作伴的“水井夫妻”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可怕,是刻在地理标签里的。
维吾尔语里它是“进去出不来”的地方,夏天地表温度能飙到80摄氏度,往地上打个鸡蛋,几分钟就能蒸熟;
冬天夜里能降到零下,一滴水落下瞬间成冰,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蒸发量却是这的150倍,流动的沙丘像会移动的“炼狱”。
当年修这条路时,工程师们得用芦苇方格固定沙丘,才让路基稳住,可路修好了,要想不被流沙吞没,还得靠植被挡着。
于是,红柳、胡杨、沙枣树这些耐沙的植物,被种在了公路两旁,而要让它们活下去,就得靠持续的灌溉。
就这样,108座水井房沿着公路铺开,每一座都需要人24小时守着,“水井夫妻”的故事,也就从这时候开始了。
住进水井房的日子,远没有“守护”两个字听起来浪漫。
42岁的王长生和妻子王升桃住的46号水井房,屋子连10平方米都不到,裡面没有像样的家具,更没有电力和冰箱。
每天陪伴他们的,除了窗外的黄沙,还有柴油发电机12小时不停的刺耳轰鸣声,那是给灌溉设备供电的,久了,夫妻俩倒也听习惯了。
沙尘暴来的时候最难熬,飞沙走石把天地都裹成一片黄,大白天也得摸着走,等风沙过去,床上、身上全是细沙,就连刚做好的饭菜裡,都能嚼到沙子的颗粒感。
水更是金贵,一缸水要供夫妻俩衣食住行用一个月,洗脸、洗菜的水得省着循环用,冬天没暖气,就靠一个简陋的煤炉取暖,夏天再热,也只能对着窗户吹点夹杂着沙子的风。
慢慢的,水井房成了家
他们的工作,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要耐住性子,每天早上9点,夫妻俩准会一起去开滴灌阀门,盯着水压表看数据,要是表针不对,就得赶紧找问题。
以前全靠人工跑,现在水管装了智能阀门,能定位漏水的地方,但不少夫妻还是会自己画一张“阀门地图”,标清楚每一个阀门的位置,怕万一智能设备出故障,自己能第一时间赶过去修。
除此之外,他们还要管着4公里范围内的20万棵树,像照顾孩子一样看着它们长大:修剪杂枝、检查有没有病虫害,看到哪棵苗长得慢了,还会多留意几眼。
有时候过往的车辆没水了、车出故障了,他们也会主动帮忙,递上一壶水,或者找工具搭把手,在这片没什么人的沙漠里,水井房就是过往行人最靠谱的“补给站”。
比起体力上的累,更难熬的是沙漠里漫无边际的孤独。
虽然每4公里就有一户邻居,但以前能骑车串门的时候还好,后来有人骑车在公路上出了意外,大家就只能步行,一来一回大半天,慢慢也就少了往来。
大多数时候,夫妻俩一天能见到的“外人”,只有偶尔疾驰而过的汽车,除了沙尘暴的呼啸声,周围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呼吸。
有对住在001号水井房的夫妻说,以前沙漠里连飞鸟都少见,现在偶尔能看到几只麻雀飞过,他俩就会觉得,这是老天爷在认可他们的工作,就这么一点小事,就能让他们高兴好一会儿。
也正是因为这份孤独,水井房才需要夫妻一起守着:白天一起干活,晚上一起在煤油灯底下吃饭、说话,互相递杯水、搭把手,日子才不至于太冷清,水井房也才有了家的味道。
给家里分担压力,为国家站岗
不是所有人都能扛住这样的日子。有的夫妻刚到第一天,看到晚上的沙漠黑得像被扔出家门的幼儿,连一点生存的底气都没有,第二天就拎着行李走了;
可也有人一守就是16年,把最好的时光都留在了黄沙里。这些留下的夫妻,大多是50、60岁的中年人。
他们常说,现在的年轻人养孩子不容易,自己不想给孩子添负担,来这儿每个月能挣5000块,沙漠里没地方花钱,一年能存下3、4万,既能给家里分担压力,还能为国家护着这条公路,挺值的。
他们没说过什么“奉献”的大道理,只是觉得“既然来了,就把活儿干好”。
如今,塔里木沙漠公路成了不少人打卡的“网红路”,偶尔会有旅行者停下来,走进水井房和夫妻俩聊天。
镜头里,女人们总是热情开朗,会跟客人分享沙漠里的趣事,唱两句家乡的歌;
男人们大多话不多,一边低头忙着修水管、整理工具,一边听着妻子说话,偶尔抬头对视一眼,眼神里的暖意藏都藏不住。
客人们离开时,总会说一句“你们辛苦了”,夫妻俩却摆摆手:不苦,你看这树长得多好,比刚种的时候高多了,跟自己家孩子似的。
结语
现在的沙漠,早已不是当年那片连飞鸟都怕的荒芜之地,公路两旁的绿植越来越密,越来越高,每4公里一座的水井房,依然亮着灯,映着夫妻二人的身影。
他们从没想过要成为什么“英雄”,只是每天按时打开滴灌阀门,仔细检查每一段管道,看着那些绿植一天天长大。
塔里木沙漠公路的生机,从来都不是天生的,是每一对“特殊”的水井夫妻,用一年又一年的坚守,一点点种出来、守出来的。
他们的日子,就像沙漠里的胡杨,平凡却坚韧,在“死亡之海”里,活出了属于自己的、有力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