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夏天去烧烤摊,总能看到桌上摆着和啤酒瓶差不多的大玻璃瓶汽水。
瓶身上印着“大汽水喝大窑”,老板还会主动推荐:“喝这个,比可乐过瘾”。
那时候谁能想到,靠着吴京代言火遍全国、一年卖32亿的“国民汽水”。
如今会被美国资本收购大部分股权。
曾经大窑斩钉截铁说“不可能被外资控股”。
现在重庆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公示却显示,美国私募巨头KKR已经拿下了它85%的股权。
从“战狼汽水”到“华尔街控股”,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国产汽水的情怀,难道真的抵不过资本吗?
大窑怎么火成国民汽水?
大窑能从内蒙古的地方品牌,变成全国人熟知的汽水靠的可不是运气,而是三招“接地气”的操作。
最早的时候,大窑还只是内蒙古一家老汽水厂。
后来被做酒水生意的王庆东接手,2006年正式改名“大窑”。
那时候可乐、百事已经占了大部分市场,要是跟着做小瓶装汽水、进超市,肯定拼不过。
王庆东索性换了个思路:不跟它们抢货架,专做餐馆生意。
他把汽水装进520毫升的大玻璃瓶里,长得跟啤酒瓶几乎一样。
烧烤、火锅店里,有人开车不能喝酒,有人不想喝太多,拿这个“当酒喝”正好。
举着瓶子碰杯不违和,喝起来有气泡还不醉人。
就这么着,大窑精准抓住了“聚餐代酒”的需求,在餐饮渠道扎了根。
光有产品还不够,得让餐馆老板愿意推。
大窑搞了个“裸价操作”,给经销商的价格特别低,一箱12瓶才17.5块。
经销商卖给餐馆25块,餐馆再按5、6块钱一瓶卖,一瓶就能赚3、4块。
要知道卖可乐一瓶才赚几毛钱,老板们自然更愿意给顾客推荐大窑。
真正让大窑火到全国的,是后来的营销。
2021年,大窑找了华与华,就是做蜜雪冰城“甜蜜蜜”洗脑广告的公司。
花800万定下“大汽水喝大窑”的口号。
这句话直白好记,还能让人好奇“啥是大汽水”,不自觉就想试试。
到了2022年,大窑又花1000万签下吴京。
那时候吴京凭着《战狼》《流浪地球》成了“国民硬汉”,形象跟大窑豪爽的气质特别搭。
广告从央视播到地铁站、高铁站,连小区电梯里都能看到。
大窑一下子有了“国民汽水”的名头,还被网友叫“战狼汽水”。
2023年,它的年销售额直接突破32亿,是老品牌北冰洋的3倍,成了国产汽水的黑马。
从拒外资到卖股权
火起来的大窑,一开始对“外资收购”的态度特别坚决,甚至把“国产”当成了品牌标签之一。
2023年的时候,有消息说可口可乐要收购大窑,网上吵得沸沸扬扬。
大窑很快出来辟谣说“从来没计划、也不可能被外资收购或控股”,还强调自己是“纯民营企业”。
那时候不少人觉得,大窑是要守住国产汽水的底线,好感度又涨了一波。
第二年,又有传闻说维维股份要接盘大窑,结果还是被否认了。
大窑方面说“没跟维维股份有任何资本接触”,一副“不跟资本妥协”的样子。
谁能想到,才过了一年,剧情就反转了。
2025年7月,重庆市场监督管理局公示了一条消息:
KKR要通过一家离岸公司,收购远景国际85%的股权。
远景国际是2024年在开曼群岛成立的。
实际控制人就是大窑的创始人王庆东,做的业务也跟大窑的饮料生意完全对得上。
这次跟之前不一样,面对收购传闻,大窑没有直接否认,只是说“不便评论”。
再加上公示里的细节,远景国际的董事拼音是“WANG, QINGDONG”,跟王庆东的名字一致。
基本能确定,KKR收购的就是大窑。
从“绝不卖外资”到“悄悄卖了85%股权”,这样的反差让不少人觉得失望:
之前喊的国产情怀,难道只是营销手段?
为啥偏偏选了KKR?
大窑不是没火过,年销32亿的成绩也不算差。
为啥最后还是选择把大部分股权卖给外资?其实背后全是现实的压力。
增长遇到了瓶颈。
大窑的销量主要靠餐饮渠道,烧烤摊火锅店卖得好,但超市便利店这些零售渠道一直没做起来。
而且它的市场主要在北方,南方人对大窑的接受度不高。
北方市占率能到45%,南方却不足10%。
2023年的时候,大窑的增速还有15%,到2025年一季度就跌到4.35%了。
整个碳酸饮料市场里,可口可乐和百事加起来占了90%。
大窑只有2.42%的份额,想再往上冲太难了。
钱的压力也很明显。
为了做全国市场,大窑这几年建了7个生产基地,从内蒙古、宁夏到山东、安徽。
每个基地都要花不少钱。
再加上请吴京代言、投广告,还有给经销商让利,现金流一直很紧张。
玻璃瓶虽然成本低,但运输的时候容易碎,物流成本高。
要是再想往南方扩,还得建更多工厂,钱从哪儿来?
这时候KKR递来了橄榄枝。
KKR是“全球四大PE巨头”之一,手里有6640亿美元的管理资产。
能一次性拿出大笔现金,还不用像中资机构那样搞“分期注资”或者“对赌条款”。
对大窑来说,这笔钱能解燃眉之急。
既能建南方的生产基地,还能降低原材料成本,PET塑料粒子从国际采购能便宜15%到20%。
而且KKR有全球渠道,说不定能帮大窑卖到东南亚去,像王老吉那样出海。
这些条件,可能是国内资本给不了的。
所以哪怕要放弃“纯国产”的标签,大窑还是选了KKR。
国产汽水路在何方?
大窑被收购后,很多人担心:
它会不会像以前的中华牙膏、哈尔滨啤酒那样,被外资控股后慢慢失去特色?
毕竟之前不少国产品牌被收购后,要么品质下滑,要么慢慢被市场遗忘。
更让人纠结的是“情怀”这件事。
大窑之前靠“国产”“国民”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现在变成外资控股,难免会让人觉得“被骗了”。
以后再去烧烤摊喝大窑,可能就不会再觉得它是“国产汽水的荣光”了。
内容疑似 AI 生成,请谨慎甄别
但反过来想,大窑的选择也反映了国产汽水的困境。
这些年国潮兴起,老汽水如北冰洋、汉口二厂,新品牌如元气森林,都想分一杯羹。
但真正能做到全国化、年销几十亿的没几个。
要么被“两乐”挤压市场,要么受限于区域,要么因为成本高卖不动。
大窑的结局,可能会让更多国产汽水思考:
到底该靠情怀撑着,还是该靠资本帮自己突破瓶颈?如果靠资本,又怎么守住自己的特色?
现在大窑说“经营团队不变,全国化战略不变”,但未来会怎么样,谁也说不准。
毕竟资本是要赚钱,KKR会不会把大窑当成“现金流工具”,会不会改配方、涨价格,都是未知数。
从“大汽水喝大窑”到“大资本收大窑”,大窑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国产汽水的无奈。
或许,国产汽水的崛起,从来都不是靠喊“情怀”就能实现的。
而是要在产品、渠道、资本之间找到平衡。
既要守住消费者喜欢的味道,也要有能跟巨头抗衡的实力。
这条路,显然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