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因车门无法开启导致的救援困境,将新能源汽车门把手设计的安全隐患推上风口浪尖。10月13日凌晨,成都天府大道发生一起小米SU7碰撞后起火事故,4名路人尝试用暴力方式破开车门未果,最终消防部门使用切割设备才将驾驶舱车门打开。这起事件距离铜陵3月发生的类似事故仅隔198天,也恰逢汽车门把手新国标征求意见稿发布20天,引发行业对车门安全设计的深度反思。
争议焦点集中在小米SU7的门把手设计缺陷。该车型采用全电子化外把手,仅通过隐藏式微动开关实现电动解锁,未配备机械式应急结构。当车辆发生严重撞击导致断电时,外部救援人员无法通过传统方式开启车门。内部虽设有机械应急开关,但在乘客失去意识的情况下,该装置难以发挥作用。中保研测试数据显示,配备电子门把手的车型在侧面碰撞后车门弹出成功率仅67%,远低于机械门把手98%的可靠性。
行业人士指出,主流车企普遍为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双重安全冗余。例如大众ID.4、传祺S9等车型,在电子系统失效时仍可通过机械结构开门。某车企研发工程师透露,增加安全设计的隐藏式门把手成本较高,而小米SU7可能通过省略机械结构来降低成本。另一位从业十年以上的技术专家证实,该车型发布时行业就已关注到其车门设计隐患,认为省略机械结构是出于成本考量。
新能源汽车领域对隐藏式门把手的执着,源于造型设计与续航需求的双重驱动。前高合汽车项目总监杨悦卿曾参与无把手车门开发,他承认这种设计能提升车身流线型美感,降低风阻系数,对早期追求续航里程的新能源车具有吸引力。但团队为此增加了备用电瓶、应急拉锁等冗余装置,仍存在车主与救援人员操作不熟的盲区。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则公开批评隐藏式门把手,指出其存在重量大、密封性差、断电风险高等问题。
监管层面已启动规范进程。新发布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每个车门(不含尾门)必须配置机械式内外把手。在发生碰撞或电池热失控等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机械把手开启。同时要求车内应急把手具备明显标识,并标注操作方式,确保紧急情况下乘员能快速反应。
车企开始调整设计策略。尚界首款新车H5回归传统门把手,特斯拉设计总监透露正在研发电子机械一体化门把手。但多数企业表示转型需要时间,东风汽车相关人士称新规将推动设计调整,但具体方案尚未明确。广汽集团透露,隐藏式门把手改回传统结构涉及电气线路重构、模具重新开发等复杂工程,尤其新能源汽车的一体化设计要求更高,改动成本不容小觑。
针对已售车型的安全升级,流通协会专家表示召回决策需谨慎。目前技术法规对存量车型无追溯效力,除非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引发监管介入。考虑到市面上隐藏式门把手车型数量庞大,全面召回改造的可行性及成本问题亟待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