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算机专业到咖啡师放下高薪,收获幸福

Kommentare · 4 Ansichten

我大学时选择学习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只因为我不喜欢与人打交道。编程看起来很完美可以整天坐在电脑前写代码、调试。当时我对这个选择很满意,想象自己的未来也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然而生活总是充满意外

  

  我大学时选择学习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只因为我不喜欢与人打交道。

  编程看起来很完美可以整天坐在电脑前写代码、调试。当时我对这个选择很满意,想象自己的未来也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然而生活总是充满意外。大三时,我在一次体育运动中受伤,导致视网膜脱落。手术后,医生嘱咐我要休息,避免过度用眼。

  如果我立刻去当工程师,眼睛的负担会更大。于是我决定先在别的行业工作两三年,让眼睛恢复,然后再回到写代码的岗位。

  于是我来到了咖啡馆。起初我根本不喝咖啡,也不喜欢咖啡。但老板和同事们不断鼓励我尝试,他们每天都为我冲一杯。

  我一开始拒绝,后来还是喝了一口——瞬间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那种感觉像编程一样我能让它更精准、更高效吗?我能把品尝到的味道描述出来,让别人也能体会吗?

  于是我开始学习感官技能,研究如何传达风味。这也正是我沉醉于咖啡的起点。

咖啡成为我的生活

  我在那家咖啡馆当了十年吧台员。

  下班后,我依旧活跃在咖啡圈——参加品鉴、活动和课程。

  起初,我以为咖啡很简单——只要冲出让顾客满意、同事喜欢的饮品,就算已经学完了所有东西。

  但当我走出咖啡馆、接触更多后,我才意识到咖啡是永远学不完的学科。常有人说,学得越多,越会发现自己懂得越少——这正是我对咖啡的感受。

  这也是我离开咖啡馆、加入咖啡贸易公司的原因之一。那位老板我在一次咖啡课程上认识,几年后他问我是否愿意到他公司试试。

  我觉得必须去尝试,因为咖啡不只是冲饮料,它涉及完整的供应链——种植者、进口商、烘焙师——我想了解更多。

  现在,我已经是质量控制专员的第三年。

  在咖啡馆,我的技能是冲泡和服务顾客;而在上游,需求完全不同需要评估咖啡豆、检查一致性、思考市场需求。

  转职后,我的月薪从接近5万新台币(约1,600美元)降到约3.5万新台币。现在的收入大约是4.2万新台币。

  这份工作让我对咖啡供应链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入职四个月后,我获得了国际认可的阿拉比卡Q Grader认证。

咖啡改变了我

  咖啡也改变了我的性格。过去我回避人与人的交往,但作为吧台员,我必须了解顾客、与他们聊天、建立联系。

  刚开始时,这对我是个大挑战。对话常常尴尬地中断。但久而久之,我学会了更自然地互动,懂得倾听,也能感受别人的情绪。

  2022年,我开始在非营利组织「Believe in Next Generation」的社区咖啡馆做志愿者。每当咖啡馆举办捐款咖啡活动时,我都会担任吧台员。

  该组织位于一个军眷村,很多年长的居民会提前到店等我,看到我后会笑着点头。虽然他们没有直接说需要陪伴,但我能感受到那份需求。

  有时他们会留在咖啡馆,向我讲述自己的往事与记忆,很多都是关于台湾戒严时期或日本殖民时代的故事。

  这正是咖啡的意义之一它为人们提供了相聚、分享故事的机会。

在现实中寻找平衡

  有些工程师朋友会说他们羡慕我把兴趣变成了工作——直到谈到薪水,他们的收入是我的两三倍。

  我也曾思考,是继续做自己热爱的事,还是回到更“实用”的岗位。

  在人生的二十多岁到三十出头这段时期,很多人都在买车买房。但咖啡业是让我感到最快乐、最踏实的行业。

  现在,我和父母住在新北市,并和妹妹共同承担我们家庭房的房贷。每月大约要付1.5万新台币。

  为了维持收支,我把娱乐开支压缩到每三、四年才旅行一次。因为咖啡也是我的兴趣,大部分可自由支配的费用都花在咖啡课程或相关活动上。

  我通常每月还能省下1到1.5万新台币。

  此外,我还通过副业提升收入,比如担任咖啡比赛评审、开设课程等,这些可以让我的月收入增长约5%–10%。

  有人选择高薪工作,用收入去支撑兴趣;而像我这样的人,则把热爱本身变成工作,即使收入稍低。

  第一步是想象自己想要的生活,然后判断自己的热情是否足够支撑这条路。

  如果让我重新来过,我的选择大概仍不会改变——我依然会选择咖啡。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