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体检季的到来,不少人被查出幽门螺杆菌呈阳性。幽门螺杆菌是寄生在人体胃部的微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与多种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是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诱因之一。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仅少数人会出现胃灼热、口臭、呃逆(俗称打嗝)、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甚至可能增加胃癌、胃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因此,为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应及时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多种方法均可检测
目前常用的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有以下四种,不同方法适用的人群和特点不同。
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 临床优先推荐的高效便捷检测手段,无创且准确性高。检测前,患者需保持空腹,并暂停使用抗菌药物和抑酸类药物。患者服用含有标记碳的尿素胶囊,30分钟后进行呼气检测。医生通过分析患者呼出气体中标记二氧化碳的浓度,从而判断其是否感染。
粪便抗原检测检测粪便中幽门螺杆菌特异性抗原,准确率达95%以上,适合儿童及无法配合呼气试验者。
血清抗体检测 通过血液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反映既往感染情况,但不能区分现症感染与既往感染,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胃镜活检检查 胃镜下取胃黏膜组织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病理组织学检查或细菌培养,是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金标准”。但胃镜活检检查属于有创检查,多用于需通过胃镜明确胃部病变的患者。
建议:初次筛查优先选择碳13呼气试验;需做胃镜检查者,可同步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儿童可采用粪便抗原检测。
治疗以对症为主
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无需惊慌,临床治疗手段已十分成熟,患者遵医嘱对症治疗即可。
目前,临床针对幽门螺杆菌的首选方案是四联疗法。它是指联合使用四种药物,分别为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菌药和铋剂,共同根除幽门螺杆菌。其中,质子泵抑制剂主要用于抑制胃酸分泌,为抗菌药杀菌创造适宜环境;两种抗菌药用于杀灭幽门螺杆菌;铋剂用于辅助杀菌。四联疗法疗程通常为14天。治疗期间,患者需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值得一提的是,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若出现腹泻、口苦等不良反应,无需过度担忧,这些症状通常在停药后逐渐消失。
此外,可联用益生菌辅助治疗,如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益生菌制剂,有助于调整肠道菌群平衡,缓解因使用抗菌药物导致的胃肠道不适。需要注意,益生菌应在服用抗菌药后两小时再服用,避免被抗菌药破坏。
治疗结束后,患者需进行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复查,确认细菌是否根除。复查前4周需停用质子泵抑制剂、抗菌药和铋剂;若治疗失败,可能需做药敏试验,调整抗菌药用药方案。同时,建议家庭成员进行同步筛查,避免交叉感染。
除了对症治疗,做好预防也是关键。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预防方法:
无论在家还是外出聚餐,提倡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减少唾液传播风险。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
不共用牙刷、水杯、餐具、毛巾等可能接触口腔的私人物品。
注意食品安全和饮水卫生,不喝生水,不吃未彻底煮熟的食物,食用前应洗净水果和蔬菜。
避免口对口喂食,家长尤其是长辈不要用嘴咀嚼食物后喂给婴幼儿。
家庭成员若确诊感染并需治疗,家人应积极配合。家人治疗期间,家中更应注意分餐。
文: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消化内科 陈磊 谭敬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