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离世的丁克:无儿无女,遗产归谁?

التعليقات · 11 الآراء

近期话题#第一批丁克夫妻遗产分配#冲上了热搜,引发不少讨论。 《中国年轻人生育意愿报告》显示,中国丁克家庭已超过60万,尤其在一二线城市增长速度明显。 上海丁克家庭占比高达12.4%,深圳丁克家庭占比11.8%,北

  近期话题#第一批丁克夫妻遗产分配#冲上了热搜,引发不少讨论。

  《中国年轻人生育意愿报告》显示,中国丁克家庭已超过60万,尤其在一二线城市增长速度明显。

  上海丁克家庭占比高达12.4%,深圳丁克家庭占比11.8%,北京丁克家庭约为10%。

  伴随着第一批丁克逐渐老去并离开人世,频发的遗产分配案件也正在成为大众的讨论焦点。

  有人为争夺遗产而对簿公堂,细细列举自己对老人的关心,有人和家人断亲,选择把遗产留给毫无血缘的朋友。

  也有一些人来不及分配遗产,就匆匆撒手人寰。

  丁克遗产何人继承,如何分配,俨然成为了很多人眼中的棘手难题。

  谁养老,钱就留给谁

  丁克老李因为一次交通事故而意外去世,牵扯出了一桩剪不断理还乱的官司纠纷。

  大侄子在得知叔叔去世后,立马向肇事司机主张索取赔偿。

  根据法律规定,能够主张索赔权利的只有受害者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

  老李的几个侄子、侄女并不在这个范围之内。

  为了得到赔偿,大侄子突然提出自己与叔叔虽然没有办理收养手续,但是事实上属于养父子关系。

  剩余的侄子侄女眼见有利可图,纷纷跳出来试图证明与老人的亲密关系,争夺大额赔偿。

  一家人为此撕破了脸面,闹得老死不相往来。

  因为丁克遗产闹出来的纠纷,并不在少数。

  尤其是当丁克夫妻都拥有不菲资产,且双方近亲属均已离世时,遗产去向俨然成为了所有亲属最为关心的问题。

  今年70多岁的丁克老陈看多了这样的事情,虽说老两口目前身体健康,但两人未雨绸缪,依旧决定在生前便考察好自己的遗产继承人。

  退休之前的老陈和妻子都是工人,收入稳定,名下拥有一套价值百万的房产和几十万存款。

  在那个讲究“多子多福”的时代,老陈两口子算得上第一批丁克,所遭受的质疑与压力俨然不小。

  生育观念较为开放的老陈,对孩子并没有执念,可在遗产继承上依旧有着老一辈的传统观念。

  他认为遗产属于自家祖产,因此并不打算将妻子那边的亲属纳入考虑范围。

  如此一来,范围便被缩小到了老陈哥哥姐姐的孩子。

  秉承着“谁给养老就给谁”的原则,老陈首先排除了哥哥的孩子,原因是认为侄子性格太过自我,与自己并不亲近。

  相较之下两个姐姐的孩子则更加贴心,日常对老两口嘘寒问暖,节假日还会上门看望。

  可如何在四个侄子侄女中挑选出继承人这个问题上,老陈还是犯了难。

  毕竟哪个没被选上,关系都有所影响。

  最终老陈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如果实在难以敲定,那么就四人平分,共同继承。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遗产,最终还是得留给和他流着相同血缘的孩子,这样才有可能善待自己。

  不过老陈同样深知,所谓的血缘亲情,在利益面前也会有经不起考验的一天。

  何时去立下遗嘱并过继房产,在老陈看来依旧为时尚早。

  去世前花光所有钱,

  一分不留

  将遗产留给自己的亲属,这对一辈子不婚的老许来说则是天方夜谭。

  68岁的他退休前在国企工作,虽没有做到多高的职位,但当时想要成家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情。

  奈何老许自认“爱喝点小酒”,如果结婚势必会被各种约束,也没有能力承担家庭责任,所以他决定保持单身,终身不婚。

  这个念头,在老许父母和兄弟姐妹看来就是“离经叛道”,认为他不结婚就是“不孝”,并指责他让整家人在村里都抬不起头。

  爆发几次激烈的争吵后,老许与家人产生了难以弥合的裂痕。

  父母去世后,他与兄弟姐妹断绝了来往,至今没有一个家人的联系方式。

  对老许来说,他的家人已经变成了朝夕相处的同事。

  他每年都会和几个老同事聚在一起过年,当中有人和老许一样终身不婚,也有人儿女成群,好不热闹。

  看着孩子们簇拥在自己身边拜年讨红包,老许也跟着体验了一次“天伦之乐”。

  毫无血缘关系的羁绊,有时候比亲情来得更加深刻。

  退休后他没有多加犹豫,将此前购置的房产卖掉,将几百万的存款存入银行。

  随后他租住在熟人的一间小房子,日常生活开支靠退休工资和银行利息便足以覆盖。

  没事他就和老同事串门,喝茶聊聊天。

  已经断亲的老许,对于遗产归属问题态度决绝。

  “(亲戚)谁也别想继承,我自己全部花完,一分不留。”

  没有后顾之忧的他,选择活在当下,制定了目标明确的养老计划:趁着身体还利索,一年旅游个几次,多看看祖国的大好山河。

  老许最初不是没有想过,从周遭的同事朋友中找寻可靠的人,让对方作为自己的遗产继承人。

  避免自己去世后,遗产进入无主状态。

  这种做法,并非没有先例。

  2011年,北京81岁高龄的阮大爷手握十一套房产,却在生活中无依无靠。

  经由村委会协调,阮大爷和同村关系最好的刘某签订了抚养计划,明确约定刘某负责阮大爷的养老责任,包括日常起居、生病陪护等。

  等到阮大爷去世,其名下所有遗产由其继承。

  虽然两人非亲属关系,但是刘某与阮大爷本身也有一定感情基础,因此签订抚养计划等书面合同,更多是为了日后出现其他变故。

  但老许已经习惯独来独往,认为自己不适合和年轻人一起生活。

  因此他思忖再三,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同样不婚的老许同事,则打算去养老院居住,在那里度过自己的晚年时光。

  可在考察过后,他发现部分养老院工作人员会将老人分为三六九等:有子女且经常来探望的老人,他们往往不敢怠慢。

  无儿无女的丁克老人,就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旦老人间发生矛盾,吃亏的也多是丁克老人。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不少丁克老人开始雇佣“外包儿女”。

  这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型服务,由第三方人员以“临时子女”的身份,为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丁克老人提供情感陪伴、事务协助、乃至“撑场子”等服务,一次价格在500元到2500元不等。

  看似主动的选择背后,何尝不是藏着太多不得已的无奈。

  这种需要“购买陪伴”的外包服务,被老许同事视为“救命稻草”,可对打破亲情枷锁的老许来说,无疑又是一种变相的束缚。

  他更愿意按自己的节奏,独自把日子过好。

  哪怕最终会“孤独终老”,他也打算任性到底。

  人还在,

  遗产就被惦记上了

  无法否认的是,丁克老人因为无儿无女,到了晚年确实会比一般老人更容易感到孤独。

  如果能够有晚辈在身边偶尔陪伴,未尝不是另一种情感慰藉。

  46岁的丁克桃子一直抱着这种信念,将不少亲戚的孩子视如己出。

  她和丈夫都是高学历,结婚后因为都想专注事业,因此达成默契选择了丁克。

  如今两人经过几十年的打拼,已经在养老地购置了两套房产,一套用来收租,一套用来自住。

  相较稳定的经济基础,尚且靠谱的配偶,能够拥有大把时间用来学习,投注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不被家庭琐事困住,不为孩子的学习和未来而焦虑,愈发让桃子觉得丁克才是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然而让桃子没想到的是,她和丈夫还在人世,有人就已经盯上了两人的财产。

  桃子的表姐在得知她丁克之后,突然开始频繁给她发自己女儿的照片。

  几次聊天之后,表姐便提出要桃子将孩子认为干亲,美其名曰让桃子体验“云养娃”的乐趣。

  当桃子委婉表示如今自己处于失业状态,且没有认干亲的打算,对方又甩了几张儿子的照片过来,大有一种决不罢休的架势。

  到最后表姐干脆不装了,直接摊牌表示:

  “反正你钱多得花不完,出点钱帮我养孩子怎么了。”

  看到这条消息,桃子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蹿起,直达心底。

  这种“人还没走,遗产便被惦记”的体验,让桃子颇有感触。

  她慢慢懂得为何有些丁克老人会在最后,决绝斩断与亲人的羁绊,也让她更加笃定:往后一定要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好好善待自己。

  茶茶同样在遭遇“人未走,遗产先被惦记”的尴尬后,决定先和丈夫提前安排好遗产去向。

  虽说两人尚且年轻,但是他们和桃子两口子,已经提前规划了自己的养老计划。

  两人对留在大城市没有太多执念,计划等到退休后回到小县城养老。

  他们并没有将亲戚孩子列为遗产继承人的打算,也不打算顺其自然,而是决定拿这笔钱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比方届时会把遗产捐给当地的一些学校,可以用来建几间教室,或是图书阅览室,让孩子们拥有更好的学习资源与成长氛围。

  她所希望的,就是捐赠的建筑名称可以加上自家小猫的名称,这样他们一家三口就能以另一种形式长久相伴,永不分离。

  如何安排养老,乃至身后的遗产,对丁克群体而言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议题,而是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提上日程,亟待认真考量的重要课题。

  这一现实顾虑,同样成了当下部分有不婚不育意愿的年轻人,迟迟不敢下定决心,尚在观望的主要原因。

  他们的选择或许偏离了传统“养儿防老”的路径,却也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按自己节奏去生活的人生模板。

  有人视儿孙绕膝为圆满,有人以随心而活为圆满,答案终究在每一个人的心底,有着不同的模样。

  正如董卿曾说过:“人生这道题,怎么选都会有遗憾。”

  其实完成人生的每一道课题,活出自己认可的圆满,便已是最大的值得。

  来源:十点读书会

التعليقا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