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太阳系外的彗星3I/ATLAS突然疯狂喷水:每分钟2.4吨

评论 · 0 浏览

2025年10月13日,天文学界被一颗来自太阳系外的神秘访客——彗星3I/ATLAS的异常行为所震撼。这颗编号中带有&#

  2025年10月13日,天文学界被一颗来自太阳系外的神秘访客——彗星3I/ATLAS的异常行为所震撼。这颗编号中带有"3I"(代表第三颗星际天体)的彗星,在距离太阳2.9个天文单位(约4.34亿公里)的遥远距离上,竟以每分钟2.4吨的惊人速率喷发水蒸气,相当于每秒释放40千克水分子,其活跃程度远超太阳系内同类天体。这一发现不仅挑战了人类对彗星活动的传统认知,更可能改写星际天体演化的理论框架。

  通过哈勃空间望远镜和地面ATLAS系统的联合观测,科学家发现这颗直径约1公里的彗星表面至少有8%区域处于活跃状态,而太阳系彗星通常仅有3-5%的活跃区域。更令人费解的是,在7-8月的观测期间,彗星所处环境的温度仍低至零下100摄氏度以下,理论上表面冰层应保持稳定。研究团队在《自然·天文学》最新论文中指出,这种现象可能源于彗核内部存在大量冰质碎屑云团。这些微米级冰粒具有极大的表面积质量比,在微弱阳光照射下便能迅速升华,形成壮观的水汽喷流。

  夏威夷莫纳克亚天文台的紫外光谱仪捕捉到了关键证据:彗发中羟基(OH)分子产生的特征辐射。羟基是水分子(H?O)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分解的产物,其紫外微光的强度显示水分子的分解速率异常之高。加州理工学院团队通过建模计算发现,若按传统彗星模型推算,该距离下的水分子释放量应不足实际观测值的1/20。这一矛盾暗示3I/ATLAS可能携带着与太阳系彗星截然不同的物质结构——或是其内部存在超多孔结构使得冰粒更易挥发,或是其形成于极端低温环境(接近绝对零度)导致冰物质具有特殊物理性质。

  3I/ATLAS的发现延续了星际天体带给人类的惊喜。2017年首现的"奥陌陌"(1I/Oumuamua)呈现极度干燥的岩石特征,其扁长形状和非引力加速现象至今未有定论;2019年的鲍里索夫彗星(2I/Borisov)则以富含一氧化碳闻名,其CO/H?O比值高达太阳系彗星的50倍。如今第三位访客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水冰特性,三者共同构成了一幅星际物质多样性的拼图。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专家指出,这可能反映它们源自不同恒星系统的彗星形成区——奥陌陌或诞生于高温内星系,鲍里索夫来自富含CO的外星云,而3I/ATLAS则可能形成于某颗红矮星附近的"雪线"之外。

  彗星作为太阳系早期物质的"时间胶囊",其携带的水分子同位素比值(氘氢比)能揭示形成环境的温度条件。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正紧急调整观测计划,准备在彗星接近近日点时测量其D/H值。如果该比值显著不同于地球海水(1.56×10??),将有力证明其星际来源;若与地球接近,则可能暗示宇宙中水物质的普遍性。SETI研究所科学家特别关注其中复杂有机分子的迹象——在如此剧烈的挥发过程中,原始有机物可能被大量释放,为研究星际生命前驱物提供珍贵样本。

  随着3I/ATLAS将于2026年1月抵达近日点,全球已有30余台大型望远镜加入观测网络。欧空局"彗星拦截器"任务甚至考虑调整轨道实施近距离探测。这颗疯狂喷水的星际访客,正以其反常行为向人类传递着系外世界的奇妙信息,每一次水分子的喷发都可能隐藏着另一个恒星系统的诞生密码。正如项目首席科学家所言:"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冰的升华,更是一部正在书写的星际物质百科全书。"

  

  编辑:陈方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