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忻州日报
偏关老牛湾。本报记者冯晓磊摄
开栏语黄河奔腾,文脉绵长。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忻州正以实干担当书写时代答卷。即日起,本报推出“沿着黄河看忻州”专栏,记者将沿黄而行,深入偏关、河曲、保德三县,用脚步丈量生态变迁,用镜头记录发展脉动。从老牛湾的文旅融合实践到冯家川的生态治理变迁,从传统村落的活化传承到产业转型的创新突破,我们将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讲述黄河岸边的奋斗故事,呈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忻州篇章。让我们共同见证这条母亲河在新时代焕发的生机与活力。
本报讯 (记者乔龙飞)“咱这村子啊,打明朝就有了,黄河进山西,头一个村就是这儿。你瞅瞅,黄河跟长城就在这儿‘握了手’,全国独一份。你们慢慢逛,保准能品出味儿来。”
在偏关老牛湾村吕老大客栈的院子里,57岁的吕庆文向来自湖北、天津的游客介绍着,眼角的皱纹里透着骄傲。因为在家排行老大,十里八乡都喊他吕老大。
2008年那会儿,他还在外面做小生意,一场意外摔伤了腿,成了“跛脚”老汉。“当时寻思着,在外头漂着不如回家。就把祖传的3孔石窑拾掇拾掇,开了个小农家乐。谁能想到,现在折腾出31间客房,百十来号人吃饭都容得下。”他腼腆地笑着,“旺季客房得提前半个月订,年收入嘛,不多不少,20来万。”为了让游客尝鲜,他把长城、黄河的故事都揉进菜里,“酸捞饭是咱这儿的老底子,黄河鱼三吃更是招牌——清蒸、红烧、油炸,保证你们吃了还想吃。”
这个腿脚不便的老汉,说起创业的难,也是感慨万千:“刚开始没经验,客人来了没地方住,菜也做不利索。但咱们实实在在做事,处下了不少回头客,最终挺过来了。”可一提起爷爷当年保护望河楼的故事,他立马来了精神:“我爷爷那会儿是村里的老支书,后来因为一些历史原因,有些村民要拆楼,我爷爷据理力争,硬是没让拆,保住了老祖宗留下的这个宝贝。”现在,他每天在经营客栈的闲暇之余,还骑着摩托车在黄河码头和古长城之间转悠,带领游客畅游母亲河、徒步古长城,体验大峡谷的壮美与神秘、明长城的底蕴与沧桑,也能有一份额外收入。
如今村里33家农家乐,家家有特色。“你看那水上游船,坐上去能瞅见黄河拐弯的全景;鱼菜大棚里,菜池子底下养鱼,一举两得。”他指着远处正在施工的工地,“那是投资1.2亿元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以后咱这儿就是国际范儿的景区。还有西贝集团建设的‘老牛湾’牌冰萃醋酿造展示项目,听说投资5000多万元了。村里还对14家农家乐进行提升改造,一家一个主题,长城的、黄河的、民俗的,游客来了就不想走。”
“‘中国长城与黄河握手之地’‘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村子的知名度越来越大,现在节假日,小车一辆接着一辆。以前村里人都往外跑,现在倒好,都抢着回来吃‘旅游饭’。”说起近几年村子的变化,吕老大笑得合不拢嘴。
夕阳下,吕老大一瘸一拐地帮着老伴搬桌子,远处黄河水哗哗地流,岸边的游客正举着手机拍长城。这个曾经的穷山村,成了名副其实的“黄河岸边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