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流量化”应有明确边界

Comments · 73 Views

本文转自:泉州晚报□林轩鹤当3岁孩童对着镜头背诵带货话术,当5岁孩子的日常哭闹被剪辑成“搞笑素材”博取流量,当MCN机构拿着脚本指导未成年人摆拍“成长瞬间”,如今社交媒体上的“晒娃”,正悄然滑向过度商

  本文转自:泉州晚报

  

  

   □林轩鹤

  当3岁孩童对着镜头背诵带货话术,当5岁孩子的日常哭闹被剪辑成“搞笑素材”博取流量,当MCN机构拿着脚本指导未成年人摆拍“成长瞬间”,如今社交媒体上的“晒娃”,正悄然滑向过度商业化的危险边缘。本该充满温情的亲子记录,在流量经济的裹挟下逐渐变味。如何守护未成年人不被流量异化,已成为亟待社会破解的现实课题。(据《工人日报》)

  “晒娃”的异化,本质上是未成年人权益与商业利益的失衡。早期社交媒体上的亲子分享,多是父母记录孩子学步、涂鸦等的温馨片段,核心是情感表达;而如今部分“晒娃”账号,早已脱离私人记录范畴,沦为MCN机构批量打造的“流量机器”。有数据显示,某短视频平台上,粉丝超10万的“萌娃账号”中,近六成接受过专业机构的内容策划,从服装搭配、台词设计到场景布置,均围绕“吸睛”“变现”展开。更有甚者,为制造话题冲突,故意诱导孩子表现出叛逆、哭闹等负面情绪,将未成年人的真实情感异化为博眼球的工具。这种“流量至上”的操作,看似是“记录成长”,实则是将孩子物化为盈利载体,完全忽视了未成年人的心理感受与成长规律。

  过度商业化的“晒娃”,正在对未成年人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从短期来看,镜头压力会扭曲孩子的认知发展。有儿童心理学研究指出,长期处于被拍摄状态的未成年人,容易形成“表演型人格”,将他人关注视为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丧失对真实情感的感知能力。从长远来看,这些公开传播的影像还会埋下隐私泄露的隐患:孩子的外貌特征、生活轨迹、兴趣爱好被大量曝光,可能成为不法分子觊觎的目标。更值得警惕的是,当“晒娃”成为牟利手段,亲子关系也会被异化为利益关系,孩子的成长沦为“变现数据”的注脚,这种情感错位对家庭关系的破坏,远超普通的教育问题。

  划定“晒娃”的边界,需要法律、平台与家庭形成合力。现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组织未成年人进行危害其身心健康的表演等活动”,相关部门还要尽快出台配套细则,明确未成年人影像传播的“红线”:例如,非亲属发布未成年人视频需经法定监护人书面同意,禁止以盈利为目的拍摄未成年人隐私场景,限制未成年人出镜频率与时长等,让法律成为守护未成年人的“硬防线”。

  平台要负起责任,不能任由流量算法助推“晒娃”异化。平台应建立更严格的“萌娃账号”审核机制:一方面,对以未成年人为主角的账号进行实名认证,核查内容是否存在机构操控、脚本摆拍等情况;另一方面,优化流量推荐算法,减少过度娱乐化、商业化的“萌娃内容”曝光,避免形成“越猎奇越火、越商业化越推荐”的恶性循环。同时,可设立专门的举报通道,让平台成为守护未成年人的“过滤网”。

  在家庭方面,父母需要重新审视“晒娃”的初衷。亲子分享的核心是记录成长、传递爱意,而非追求流量与利益。家长应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尊重孩子的意愿与隐私,不强迫孩子配合“表演”,不泄露孩子的学校、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更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过度曝光对孩子的潜在伤害。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也是社会最需要守护的群体。当“晒娃”逐渐脱离温情的本质,沦为商业化的工具,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站出来说“不”。让未成年人在没有流量纷扰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这不仅是对每个孩子的保护,更是对整个社会未来的负责。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