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海洋观测科普教育基地正式启用

মন্তব্য · 75 ভিউ

10月13日是第36个国际减灾日。当日,由自然资源部南海预报减灾中心与中山市自然资源局共同建设的中山市海洋观测科普教育基地正式揭牌,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作为深化央地合作的重要实践,该基地以“海洋防灾减灾

  10月13日是第36个国际减灾日。当日,由自然资源部南海预报减灾中心与中山市自然资源局共同建设的中山市海洋观测科普教育基地正式揭牌,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作为深化央地合作的重要实践,该基地以“海洋防灾减灾”为核心,通过科普宣传、专业培训与公众教育,为提升全社会海洋灾害应对能力注入新动能。

  

  国际减灾日设立36年来,“韧性建设”始终是全球防灾减灾的关键方向。中山市海洋观测科普教育基地的启用,正是落实这一主题的生动注脚。基地依托“自然资源部中山海洋站”实体资源,聚焦海洋观测、预警报、灾害风险评估及生态灾害防治等领域,系统构建“科普+教育+实践”一体化平台,旨在通过常态化、互动化的科普活动,推动海洋防灾知识从“专业圈”走向“公众场”,切实提升社会公众的海洋安全意识与自救能力。

  作为技术支撑方,自然资源部南海预报减灾中心全面承担基地日常运维与管理,从软硬件设施维护到科普活动策划,提供全链条保障:一方面,组建专业团队负责方案设计、科普讲解、设备研发及参观演示,确保内容科学性与趣味性兼备;另一方面,面向社会公众及中小学生定期开展海洋观测预报专题培训,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接地气”的科普课程。中山市自然资源局则发挥属地优势,统筹政策支持、活动组织与安全管理,结合地方需求动态调整科普重点,并依托本地资源精心策划主题活动,推动科普教育与基层防灾实践深度融合。“我们已制定年度科普计划,将联合学校、社区开展‘海洋灾害防御科普讲座’系列活动,让基地真正成为群众身边的‘安全课堂’。”中山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投资韧性建设,既要靠工程硬措施,更要靠意识软支撑。”自然资源部南海预报减灾中心主任许炜铭表示,中山海洋观测科普教育基地将持续发挥“央地桥梁”作用,推动海洋防灾科普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互动”,助力构建“全民参与、全域覆盖”的海洋防灾减灾韧性社会。

  南方+记者 黄叙浩

  【作者】 黄叙浩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মন্তব্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