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松原日报
本期视点
让养生成为习惯 健康便会常伴左右
任民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养生则是守护这份财富的终身课题。对现代人而言,养生不必追求昂贵的保健品或复杂的仪式,抓住“吃、动、睡、思”四大核心,就能为健康筑牢根基。这四点看似简单,却是经过时间验证的“最贵”养生智慧,值得每个人践行。
七分饱是最好的“护身符”
“病从口入”的古训从未过时。在物质丰裕的今天,饮食安全虽需监管护航,但个人可控的“营养均衡”与“食不过量”才是养生关键。营养均衡不难做到:食材杂一点,不偏食;多吃新鲜蔬果,粗粮细粮搭配;远离高油高糖高盐的“重口味”。而“食不过量”更是核心——每餐七八分饱,不贪嘴、不恋食。
当下高发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问题,多与长期过量饮食相关。面对美食诱惑,管住嘴需要毅力:自律者主动节制,经历病痛者更懂节制的重要性,唯有少数人因贪一时口腹之快,最终付出健康代价。记住,真正的饮食养生,不是“吃得多好”,而是“吃得正好”。
别让久坐偷走活力
人是“动”物,气血流动靠运动,活力维持靠活动。哪怕是简单的肢体舒展,只要能达到微微出汗的程度,就能促进气血循环。现代职场人常因久坐埋下健康隐患:持续伏案1小时,务必起身活动——站立远眺、拉伸肢体,甚至简单踱步,都能打破久坐的危害。
运动不必追求高强度:散步、慢跑、跳绳、做操、骑车等轻松项目,坚持就有效;家务劳动、田间劳作也是很好的“运动”;条件允许时,球类运动等稍高强度项目可增强体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比如在阳光下步行(夏季避开酷暑),每天保持适度运动量,让身体始终处于“动起来”的状态,活力自然不请自来。
规律作息是天然“修复剂”
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它是身体最有效的“修复工程”。规律作息是睡眠养生的核心。顺应自然节律,晚上9点至10点就寝,最迟不超过11点;早晨6点左右自然醒,成年人保证每天7小时至8小时睡眠。夏季可稍早起床,冬季略晚,让作息与昼夜变化同步。
高质量睡眠无法用任何方式替代:它能恢复精力,增强免疫力,甚至影响情绪与记忆力。中午可适当小憩,但时长控制在1小时内,避免影响夜间睡眠。守住“规律”二字,睡眠就会成为健康的“隐形守护者”。
少思虑是情绪“安全阀”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不良情绪是健康的隐形杀手。现代医学证实,长期压抑、焦虑、多虑等负面情绪,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诱发多种疾病。养生离不开“心态养生”:对外界事物客观看待,不钻牛角尖;对未发生的事少“杞人忧天”,不纠结过往、不焦虑未来。
“没心没肺,活得不累”并非消极,而是智慧: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从容面对挑战,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接纳得失。保持内心平静,少思虑、多释怀,情绪稳定了,身体的“内环境”自然和谐。
养生从来不是玄学,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智慧。管好嘴、迈开腿、睡好觉、少烦忧,这“四贵”看似朴素,却是通往健康的捷径。从今天起,把这四点融入生活,让养生成为习惯,健康便会常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