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刚看到MIT那份《2025年商业AI现状报告》时,我还以为数据看错了,企业在生成式AI上砸了400亿美元,结果95%的组织没拿到任何实际回报。
更有意思的是,办公室里还藏着个“秘密”:超过90%的员工宁愿偷偷用个人版ChatGPT,也不用公司花钱买的AI工具。
这事儿细想特别矛盾,一边是AI模型天天刷新能力上限,今天能写代码明天能做设计;另一边是企业花大价钱买回来的系统,最后都落灰。
AI行业遇冷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其实答案很简单,2025年的AI创业逻辑,早就不是比谁的模型更厉害,而是看谁能让AI真正融入业务,跟着工作一起成长。
很多公司对AI的理解,还停留在“买软件”的阶段。
觉得像装个办公软件一样,部署完就能一劳永逸。可AI跟普通软件根本不是一回事,它更像个需要不断学习的专家。
你想啊,要是一个医生十年不看新病例,医术肯定会落后;AI要是不能从使用中吸收经验,时间越久越没用,就像一本几十年没再版的教科书,翻来翻去都是老内容。
之前还有个误区,不少企业觉得“定制化”才是王道。
MIT调研刚开始的时候,60%的企业都想搞针对特定任务的AI。结果呢?从试点到真正落地,这个比例直接掉到5%。为啥会这样?
定制AI看着精准,实际麻烦一大堆,要适配不同场景,维护成本高得吓人,最后还没法跟日常工作流程搭起来,成了孤立的“摆设”。
员工用着不顺手,自然就弃了。那些公司采购的AI工具,还有个致命问题:太“高冷”。都是从顶层设计出来的,根本不管员工实际怎么干活。
既没法适应大家的工作习惯,也收不到有用的反馈来改进。就像买了双不合脚的鞋,再贵也只能放家里。
旧逻辑里,大家都觉得“交付了就完事”,功能清单勾满就行;可现实是,AI得“交付了才开始”,价值是用出来的,不是摆着看的。
不过也不是所有企业都栽了跟头,还有5%的组织找到了门道。这些成功者的做法,其实给AI创业指了条明路。
操作方式大变
他们最先改变的,就是跟AI相处的方式,不把AI当工具,而是当需要一起成长的伙伴。
有个设计公司的例子特别典型,他们选AI助手的时候,没挑功能最全的,反而选了个能理解设计师需求,还能跟着团队风格进步的。
每周他们都会跟AI团队聊,哪些建议用了,哪些没采纳,设计师用的时候遇到啥麻烦。
这种模式下,商业模式也变了,以前卖软件许可证那套不管用了,现在卖的是“成长服务”。
就像请顾问,你付的钱不只是买他现在的知识,更看重他以后能不能跟着公司业务一起进步。大家吐槽企业AI的时候,常说“同一个错误能犯好几次”。
其实问题不在模型大小,而在没建立起学习机制。那5%的成功者,都把“让AI持续学习”当成了技术核心,搞起了OnlineLearning系统。
这东西说简单点,就是让AI能在每次跟人交互的时候,实时调整策略,而不是靠定期收集反馈再训练。
跟以前那种“预训练完就不动”的AI比,完全是两回事。这些能持续学习的AI,有三个很明显的特点。
第一个是懂情境,能记住用户偏好。比如市场专员第二次让AI做社交媒体海报,AI不用问就知道用上次效果好的风格和色调,不用从头再来。
第二个是会管记忆,会给用户建个性化档案,记的不是乱七八糟的聊天记录,而是提炼出来的工作习惯,到了合适的场景能自动用上。
第三个是反馈不麻烦,不会搞个“点赞/点踩”的按钮让人额外操作,而是把学习机制悄悄嵌进工作流程里。
现在企业买AI,标准也变了。以前最先问“能支持多少功能”,现在更关心“学新技能要多久”。
有个电商公司选客服AI,放弃了功能更全的方案,选了个能根据客户投诉数据快速调整应答策略的。
过了几个月,这个“不够完美但会学习”的AI,处理退货问题的效果,比那些功能多的竞争对手好太多。对AI创业者来说,2025年之后的生存法则,已经清晰了。
光砸钱早已落后
首先要明白,场景深度比技术广度更重要。大模型现在就像水电煤,成了基础资源,光有资源没用,得知道怎么用。
就像有了电,不代表能造出好电器;接入了强大的基础模型,也不代表能解决实际问题。
医疗领域已经有团队摸到了门道。他们没想着做“全科医生AI”,而是盯着皮肤病诊断、影像分析这些细分领域。
天天研究特定类型的病例数据,让AI在这些小场景里不断学习,最后准确率达到了能用的程度。这种“小而精”的路线,比贪大求全靠谱多了。
还有个认知得改改,就是对AI投资回报的看法。报告里说,70%的AI预算都给了营销部门,大家都觉得AI是“增长工具”。
可实际上,能帮公司“降本”的AI,反而能带来更直接、更能衡量的回报。与其花大价钱搞花里胡哨的营销AI,不如先解决那些能省钱的实际问题。
OnlineLearning的兴起,还会让AI市场来一次大洗牌。OpenAI、Anthropic这些头部公司还在拼模型能力,那些靠静态数据训练的企业,压力就大了。
AI模型的“保鲜期”越来越短,能不能实时学习,会成为新的分界线。行业落地的逻辑也会变。
推荐系统里,分钟级的更新已经让用户体验好了不少;要是医疗诊断里的AI,能靠持续的临床反馈优化判断标准,那价值就不是翻倍,而是指数级增长。
这种“越用越准”的特性,会把以前定制化模型的商业模式彻底推翻。
连算力分配的重点都不一样了。以前花在一次性训练上的钱,以后要更多投入到持续优化的推理算力池里。模型多久更新一次,会比参数规模更重要。
说到底,2025年之后的AI创业,拼的不是谁的模型大,而是谁能在具体场景里把AI的适应力做出来。
与其执着于模型参数这些虚的,不如沉下心来,想想怎么用AI创造真实的价值。
毕竟市场不会为“厉害的技术”买单,只会为“有用的解决方案”掏钱。
结语:
其实关于AI的进步,单单是砸钱是完全不够用的。虽然可以暂时拉来人才,但是归根结底来说,这些技术真的会掌握在自己手里?
还是别人吴国拿了钱,这些技术人才不会离开自己的团队?所以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众多企业还是要另辟蹊径,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