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荣耀》热播 引发“考古”和“打卡”热潮

コメント · 89 ビュー

本文转自:扬子晚报朱枫就义前的瞬间1949年10月6日是中秋节,吴石夫妇和小儿子健成的合影“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当这句台词从CCTV-8热播剧《沉默的荣耀》中传出,无数观众被隐蔽战线工作者的英勇精神感动。

  本文转自:扬子晚报

  《沉默的荣耀》热播 引发“考古”和“打卡”热潮

  吴石、朱枫的后人都在南京生活工作过

    朱枫就义前的瞬间

    1949年10月6日是中秋节,吴石夫妇和小儿子健成的合影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当这句台词从CCTV-8热播剧《沉默的荣耀》中传出,无数观众被隐蔽战线工作者的英勇精神感动。

    首部聚焦新中国成立前后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重大题材剧,以“九成以上真名真姓原型”的赤诚,还原了吴石、朱枫等烈士惊心动魄的潜伏岁月。

    剧集的热播,不仅让“吴石是《潜伏》余则成原型之一”的历史真相被更多人知晓,更让福州吴石故居成为“红色打卡地”,而南京作为吴石“潜伏战场”与其子成长沃土的印记也被重新唤醒。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九成以上角色使用真名真姓 《沉默的荣耀》呈现了1949年至1950年间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烈士真实潜伏事迹,揭秘隐蔽战线斗争细节,填补谍战题材历史空白。其意义被认为远超谍战类型剧的突破,此番真人真事的叙事华彩更在于对历史真实的凝视、对信仰力量的生动呈现。

    故事讲述了1949年8月原本准备迎接解放的吴石(于和伟 饰),突然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国防部”次长。为获取更多情报,吴石毅然前往台湾,继续向中共华东局提供重要情报。原本打算从香港回上海的朱枫(吴越 饰),得知吴石的交通员牺牲后也赴台接任交通员。他们共同成立东海小组密切合作,传递了多份重要情报。然而,因叛徒出卖,吴石、朱枫、陈宝仓和聂曦等人不幸被捕。 《沉默的荣耀》从未将自己定义为普通谍战剧。总编剧卢敏直言:“想写的是理想主义者的追求,他们与逐名逐利者云泥之别。”这种创作初心,化作剧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细节——关于1949年吴石一家的最后团圆照,当时因女儿学成缺席留有遗憾,剧组特意在剧中补全这张全家福,让跨越时空的“圆满”承载对烈士的敬意;剧作通过吴石身居国民党“国防部”次长高位时,目睹腐败后的痛心、与夫人“约法六章”的克制,展现其信仰觉醒的轨迹;朱枫也不是“全能特工”,初任交通员时的紧张生涩、轻抚儿女照片时的柔软,让革命女性的形象跳出刻板框架。

    剧中九成以上角色使用真名真姓,从吴石、朱枫到陈宝仓、聂曦,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真实的牺牲:1950年6月10日,吴石在台北马场町就义前写下“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的绝笔;朱枫身中七枪仍高呼革命口号,这些史实被剧集郑重还原,让“隐蔽战线”不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有牵挂、有信仰的生命史诗。

    从“学霸将军”到“信仰战士”

    剧中于和伟饰演的吴石,原型是被誉为“潜伏者传奇”的革命烈士,他的一生藏着从“学霸将军”到“信仰战士”的蜕变。

    1894年生于福州螺洲寒儒之家的吴石,自年少便显露出过人天赋。他18岁参加福建辛亥北伐学生军,21岁以全校第一毕业于武昌预备军官学校,23 岁夺保定军官学校榜首获“吴状元”美誉,37岁考入日本陆军大学后更被称“十二能人”(即“能文能武、能诗能词、能书能画、能英语能日语、能骑能射、能驾能泳”)。抗战期间,他参与策划长沙会战、昆仑关战役,48岁升任中将,深得蒋介石器重。

    改变吴石一生的,是对国民党政权的彻底失望。1946年调任南京国民党国防部史料局局长后,他在翠琅村1号的居所里,目睹官员“贪污腐败、中饱私囊” 的乱象,更坚定“国民党不亡是无天理”的判断。1947年,在进步人士影响下,他以“密使一号”的身份与中共建立联系,将南京变为潜伏“主战场”:牵线地下党员获取军事情报,致信学生助力淮海战役情报搜集,频繁往返宁沪传递长江布防信息,甚至促成林遵舰队在南京江面起义。1949年8月,本可迎接福州解放的他,为获取更多情报毅然赴台,最终因叛徒出卖牺牲,这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正是“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最好注脚。 剧中的宁波籍“交通员”朱枫的形象深入人心。朱枫1950年因叛徒出卖被捕,面对敌人严刑拷打坚贞不屈,与吴石、陈宝仓、聂曦,被杀害于台北马场町刑场。经国家安全部协调各方努力,朱枫的遗骸于2010年12月回到大陆;2011年7月,她的名字被镌刻在家乡镇海革命烈士陵园的丰碑上。这条归家的路,朱枫走了60年。

    英雄后人都曾在南京生活 吴石的精神,正通过两座城市的记忆延续。在福州仓山区螺洲镇的吴石故居,剧集热播后迎来一拨“打卡热潮”,青石板、木格窗间,游客聆听着“吴状元”的潜伏故事,留言簿上写满“向沉默的英雄致敬”。

    更动人的传承,在吴石后代的人生里。1949年赴台前,吴石将长子吴韶成留在南京,既因城市已解放的安全,也因对这片土地的信任。吴韶成在南京度过青年时代,考入南京大学经济系,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建设者的身份延续父亲的家国情怀。

    他在回忆文章中记述,1949年与父亲在南京酒店的最后一别,父亲留下二十元美钞,这一面竟成永诀。父子两代人与南京的羁绊,让“信仰”不再是历史名词,而是融入血脉的传承。

    2013年,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建成一座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为吴石等四位烈士立了雕像,吴石的孙女吴红经常去纪念广场。

    英雄朱枫的后人也曾生活在南京。朱枫共育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朱晓枫后来一直在东部战区医院工作,朱明则工作于南京55所。两位老人现都已离开人世。

    观众追寻英烈足迹的行动表明,《沉默的荣耀》带来的,不仅是一部剧的热度,更是一场对“理想主义”的唤醒。正如西山烈士雕像注视着的奥运村与中央电视塔,吴石等英烈当年守护的“民族未来”,如今已繁花似锦,而他们的故事,将在荧屏与现实的共鸣中,永远流传。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