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歌会在你脑子里单曲循环

Kommentarer · 135 Visningar

科学揭示洗脑旋律的秘密

  

  超过九成人都被“洗脑歌”困扰。科学家发现,耳虫效应源于大脑的默认网络,它让音乐片段反复回荡。幸运的是,科学也教你如何“驱逐”它。

  当你看过电影《KPop Demon Hunters》,再看到那个词——“golden”,会发生什么?

   也许什么都没有。但如果你听过那首同名歌曲,你的脑海可能已经开始自动播放旋律——那段“we’re goin’ up, up, up”的节奏,反复盘旋,挥之不去。

  如果你刚刚脑内响起了这句歌词,恭喜你,你正在经历一种心理现象——“非自愿音乐意象”,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耳虫效应”。

  超过九成的人都体验过这种现象。科学家正逐渐揭开它的秘密:为什么它会发生、它能告诉我们大脑怎样运作、以及——如果你受够了,怎样让它停下来。

  “Baby Shark,doo doo doo……”

  心理学家从“耳虫”身上学到了一件重要的事:那些在脑中不断重播的旋律,往往来自同一个记忆储存点。比如在《Golden》这首歌中,伴随“we’re goin’ up, up, up”的旋律在歌曲中多次出现。

  最容易引发耳虫的,是一种叫“连续重复”的特征——音乐片段毫不间断地反复,比如流行歌曲的副歌部分。《Baby Shark》、《Can’t Get You Out of My Head》这样的作品,正是凭借这种结构和高曝光度,成功钻进了无数人的脑海。

  一旦歌曲成了耳虫,大脑就会不受控制地反复播放那段旋律。它并不像录音机那样从头到尾播放,而是被储存在多个“口袋”中,根据熟悉度与相似性相互连接、循环调用。

  每次我们听音乐,大脑都会像编写“指令”一样把它记下来:“先播放前奏,接着两次主歌,然后副歌循环四遍,再回到主歌……”——这些“播放指令”构成了耳虫的脚本。

  科学家发现,引发耳虫的触发点有很多:听过歌曲、看到歌词、甚至听到一首类似的旋律,都可能让那段音乐“复活”。

  环境和习惯也会参与其中。比如你每天早上坐公交都听音乐,有天哪怕关掉播放器,那段旋律也可能自顾自地跳进你的脑海。

  这一切都与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有关。它在我们发呆、做白日梦或神游时活跃,会让入侵性、重复性的想法更容易浮现。当这套系统被激活,音乐片段就像调皮的小孩,把最喜欢的一句副歌拎出来反复播放。

  与此同时,负责“注意力控制”的大脑区域——也就是能决定该听几遍、该往下切歌的部分——却被排除在外。于是,那句旋律就被困在回环中,一遍又一遍,永不停歇。

  如果歌曲本身有强烈的重复结构,默认网络更容易被它吸住。于是它的“播放指令”就简化为:“放完这一段?好,重来一遍。”其他部分统统被遗忘。结果,大脑像坏掉的唱片机,一直在原地打转。

  当然,也有人乐在其中。有些研究显示,许多人其实享受这种“脑内点唱机”,它能让人重温愉悦的旋律体验。

  但若旋律在脑中循环几个小时甚至几天,那就成了折磨。那该如何“驱逐”耳虫呢?

  一种方法是让你的大脑“换频道”——打断默认模式网络的活动。比如把那首歌唱出来给别人听。社交互动能抑制内在独白,让大脑暂时“清空”。当然,这可能会略显尴尬。

  另一种办法是用别的、不容易洗脑的歌曲替代它。像《Happy Birthday》或《God Save the King》这样的旋律就不太容易形成循环。

  甚至连软件公司Atlassian都发布过一段40秒的“反耳虫音频”,利用科学原理消除洗脑旋律——因为那段音乐没有任何连续重复,让耳虫无处可依附。

  这些研究不仅帮助科学家理解音乐记忆的结构,也让我们看到音乐如何与情绪和大脑互动。耳虫既能带来烦恼,也能带来快乐——它其实是大脑在练习“如何保存美好声音”的方式。

  所以,如果你再被某首歌困住,不妨换个角度去聆听。别急着驱赶那只“小虫”,或许它正提醒你,大脑也有它自己的节奏与舞步。

  本文译自 ScienceAlert,由 BALI 编辑发布。

Kommenta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