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菇毒性难辨 勿采摘食用

Commenti · 111 Visualizzazioni

本文转自:泉州晚报野生蘑菇毒性难辨,切勿采摘食用。(CFP供图)小强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4岁男孩小强(化名)误食从自家屋顶采摘的野生蘑菇后,出现严重中毒症状,一度休克,生命垂危。泉州市妇幼保健院(泉

  本文转自:泉州晚报

  男童吃蘑菇中毒休克,经全力抢救脱险,医生提醒——

  野生菇毒性难辨 勿采摘食用

  

  

   野生蘑菇毒性难辨,切勿采摘食用。 (CFP 供图)

  小强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

   4岁男孩小强(化名)误食从自家屋顶采摘的野生蘑菇后,出现严重中毒症状,一度休克,生命垂危。泉州市妇幼保健院(泉州市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全力抢救,小强最终转危为安,并于近日出院。该科主治医师许成娜提醒:野生蘑菇毒性难辨,切勿采摘食用,一旦中毒,应第一时间送医。

   □融媒体记者 宋万春 通讯员 何毓慧 文/图

   吃了野生蘑菇中毒休克

   据了解,事发当晚7点多,小强食用了家人从屋顶采摘的野生蘑菇。进食两个多小时后,小强出现剧烈腹痛、频繁呕吐及腹泻等症状。家人察觉异常,于当晚近12时将他送至泉州市儿童医院抢救。经医生进一步询问得知,奶奶当天采摘了多种蘑菇,这些蘑菇颜色不鲜艳,外观与普通食用菇相似,奶奶自认为可以食用。但具体品种、小强究竟吃了多少,家人都不清楚。

   “孩子送来时精神萎靡、口唇发乌、面色苍黄,情况很不好。”接诊的许成娜医生回忆,小强入院后出现低血压性休克,血压一度降至极低水平。结合他有明确的蘑菇进食史,医院迅速诊断为急性毒蘑菇中毒。

   全力抢救转危为安

   医院立即为小强开启绿色通道。急诊科第一时间对小强进行洗胃,随后将其转入ICU。医疗团队根据小强的病情及其家人带来的蘑菇样本,咨询上海、云南昆明等相关专家。经诊断,小强是因食用野生菌出现胃肠型中毒症状,且高度怀疑与鹅膏菌和大青褶伞有关。

   资料显示,鹅膏菌属包含大约600个伞菌物种。云南疾控曾发文称,剧毒鹅膏菌在云南乃至全国都是中毒致死率最高的一类毒菌,误食毒菌中毒死亡90%由剧毒鹅膏菌所致。鹅膏菌又称作“白毒伞”,从菌柄到菌盖,都是白色,菌柄上部有菌环,菌柄基部球形或近似球形,有菌托,识别特征概括为“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还穿鞋”。致命鹅膏菌与可食的白条盖鹅膏(俗名白蘑菇、白罗伞)长得非常相似,容易被误采误食。

   而大青褶伞堪称“胃肠炎型毒菇冠军”。它幼时白色,成熟后逐渐变为淡绿色、青褐色或灰绿色。它常被误认为是可食用的白色蘑菇,主要引起严重的胃肠炎型中毒。食用后,一般在半小时至3小时内发病,出现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鉴于此类剧毒蘑菇中毒可能引发爆发性肝衰竭,死亡率极高,医疗团队与家长充分沟通后,立即采取全面救治措施。“我们立即进行系统的胃肠净化,包括导泻、通便和活性炭吸附,尽可能清除肠道内残留的毒素。”许成娜介绍,与此同时,核心的血液净化治疗(俗称“洗血”)也同步启动,以清除血液中的毒素,保护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

   经过医护团队全力抢救,小强的生命体征趋于稳定,精神也逐渐好转,于10月2日转入普通病房,最终顺利出院。

   医生提醒:破除认知误区,中毒务必立即送医

   为预防此类事件,许成娜提醒广大市民注意以下几点。

   破除“鲜艳才有毒”的误区:很多剧毒蘑菇,如致命的鹅膏菌属、大青褶伞等,外观朴实无华,与普通食用菇极为相似,非专业人士根本无法凭肉眼分辨。

   坚决不采不食野生菇:预防中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绝不采摘、购买和食用任何野生蘑菇。

   掌握正确急救方法:一旦怀疑蘑菇中毒,必须立即送医。若患者意识清醒且能配合,可尝试催吐,但催吐后仍需立刻就医。特别注意:对于婴幼儿、意识不清或无法配合的患者,切忌强行催吐,以免引发误吸窒息。

   保留样本助诊断:就医时,尽可能将食用的蘑菇样本或照片带给医生,有助于识别毒素种类并指导治疗。

   医生强调,毒蘑菇中毒病情凶险、变化快,及时、专业的医疗干预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市民应提高警惕,严防类似事件发生。

Commenti